天天看点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在前几天,西安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气温骤降,脱掉平常穿的卫衣,换上了重重的羽绒服。

今年的雪来得比往年要早,因为瑞雪兆丰年,所以早雪总让我有一种幸福感。雪下了一夜,清晨打开窗户,外边早已素白一片。眼前的银装素裹,让长安城攒下了一些诗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虽显质朴,却新鲜灵动。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中午,透过办公室窗户上的霜,注视着二环桥上的车流,开始思索:中午该吃些什么?

说起吃饭,我还算比较讲究的。我吃饭喝酒都比较在意季节。

比如在冬天,我喜欢吃面,吃馒头,喝汤,喝热粥;

而在夏天,我喜欢吃米饭,吃凉皮,吃米线,喝绿豆水,喝饮料;

夏天,我喜欢在街边喝些啤酒,鸡尾酒;

而冬天,我喜欢在家中喝点白酒,红酒;

因为我认为,吃饭,喝酒要和身体相中和,如果夏天多喝点白酒,总会有一种特别的心烧。

跟着公司的同事一起下楼,商量半天,同事提议去高新四路的一家砂锅店。

我一琢磨,砂锅配雪,还是蛮合适的,所以欣然接受了。因为下雪,路上的行人并不多,很快我们来到了这家店。

视频加载中...

这家店靠近高新四路与南二环的交叉口西南角,是一家地下餐厅。正门招牌上写着4个大字:聚味食客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西安高新四路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砂锅店的正门招牌

其实这是一家自选快餐厅,负二层主卖炒菜快餐,负一层卖砂锅。

店面装修十分简单,标准的快餐店柜台,上边是菜单。柜台的左侧是饮品展示柜,前面摆放着电视。店内放着6~7张桌子,参差不齐。上方挂着一个富有欧式特色的吊灯,跟电影《加勒比海盗》里的灯十分相似。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柜台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冷藏柜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砂锅店的内部

这家店主营盖浇饭,炒面,砂锅,其他小吃。菜价大概在12~15元的区间内,到店的顾客大多来自附近的写字楼。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砂锅店的菜单

我要了一份砂锅麻食。可能有很多外地的朋友都不知道啥叫麻食,简单介绍一下:

麻食,也叫 "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安)的一道汉族传统小吃。它是面食的一种,形状如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面疙瘩,中间略薄,边缘翘起。北方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原称作"秃秃麻什"或"秃秃麻失",这种面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之"聚珍异馔"中收录了"秃秃麻食",解释为"手撇面",制作方法是用"白面六斤 、羊肉一脚子,炒焦肉乞马",然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酪、香菜末 。"

明代美食学家黄正一在《事物组珠》一书中也有说明:"秃秃麻食是面作小卷饼,煮熟入炒肉汁食。"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麻食

不一会儿,老板就把一锅热气腾腾的麻食端了上来。瞬间,眼镜上模糊的什么也看不见了,只闻到浓烈的香味。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冒热气的砂锅麻食

不同于一般的盛饭容器,砂锅可以将食物的热度很好地锁定下来。红油浸染浸染地汤头,传出一股麻辣的鲜香。

锅里的内容并不简单,有海带丝,豆腐皮,菠菜,豆芽以及麻食。多种食材,沉浸在浓郁的汤中。我们将这种烹调手法称为"烩"。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我点的砂锅麻食

拿起勺子,㧟一勺,吹一吹,麻食带着汤汁,一次性灌进嘴里,麻食与舌尖相撞,一口滑嫩鲜香,又一口嚼劲十足。

在西安第一场雪后的中午,我点了份砂锅麻食

其实,这家店的砂锅有2个优点:入味、分量足。

入味:可以因为烹饪时间较长,外加独特的配方,汤头浓厚,味道还是可圈可点的。

分量足:慢慢的一锅,足够我这大饭量的人饱餐一顿。

在寒冬的冷风中,呼噜几口热腾腾的麻食,还有比这更加让人满足的么?

这家店并不起眼,十分平常,不是网红店,不是祖传招牌,为什么我要把它记录下来,是因为它的朴素,它能在冬天给我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不见得百年老店就是好,网红打卡的就是好,对于普通的打工人,只要好吃,能吃饱以及价格便宜的美食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