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在前幾天,西安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場大雪,氣溫驟降,脫掉平常穿的衛衣,換上了重重的羽絨服。

今年的雪來得比往年要早,因為瑞雪兆豐年,是以早雪總讓我有一種幸福感。雪下了一夜,清晨打開窗戶,外邊早已素白一片。眼前的銀裝素裹,讓長安城攢下了一些詩意。

"長安雪後似春歸,積素凝華連曙晖"。雖顯質樸,卻新鮮靈動。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中午,透過辦公室窗戶上的霜,注視着二環橋上的車流,開始思索:中午該吃些什麼?

說起吃飯,我還算比較講究的。我吃飯喝酒都比較在意季節。

比如在冬天,我喜歡吃面,吃饅頭,喝湯,喝熱粥;

而在夏天,我喜歡吃米飯,吃涼皮,吃米線,喝綠豆水,喝飲料;

夏天,我喜歡在街邊喝些啤酒,雞尾酒;

而冬天,我喜歡在家中喝點白酒,紅酒;

因為我認為,吃飯,喝酒要和身體相中和,如果夏天多喝點白酒,總會有一種特别的心燒。

跟着公司的同僚一起下樓,商量半天,同僚提議去高新四路的一家砂鍋店。

我一琢磨,砂鍋配雪,還是蠻合适的,是以欣然接受了。因為下雪,路上的行人并不多,很快我們來到了這家店。

視訊加載中...

這家店靠近高新四路與南二環的交叉口西南角,是一家地下餐廳。正門招牌上寫着4個大字:聚味食客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西安高新四路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砂鍋店的正門招牌

其實這是一家自選快餐廳,負二層主賣炒菜快餐,負一層賣砂鍋。

店面裝修十分簡單,标準的快餐店櫃台,上邊是菜單。櫃台的左側是飲品展示櫃,前面擺放着電視。店内放着6~7張桌子,參差不齊。上方挂着一個富有歐式特色的吊燈,跟電影《加勒比海盜》裡的燈十分相似。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櫃台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冷藏櫃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砂鍋店的内部

這家店主營蓋澆飯,炒面,砂鍋,其他小吃。菜價大概在12~15元的區間内,到店的顧客大多來自附近的寫字樓。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砂鍋店的菜單

我要了一份砂鍋麻食。可能有很多外地的朋友都不知道啥叫麻食,簡單介紹一下:

麻食,也叫 "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區(尤其是西安)的一道漢族傳統小吃。它是面食的一種,形狀如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疙瘩,中間略薄,邊緣翹起。北方叫它"手撇面"、"撚面卷",南方人叫"貓耳朵"、"空心面"。原稱作"秃秃麻什"或"秃秃麻失",這種面食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宮廷食譜《飲膳正要》之"聚珍異馔"中收錄了"秃秃麻食",解釋為"手撇面",制作方法是用"白面六斤 、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然後"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 。"

明代美食學家黃正一在《事物組珠》一書中也有說明:"秃秃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入炒肉汁食。"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麻食

不一會兒,老闆就把一鍋熱氣騰騰的麻食端了上來。瞬間,眼鏡上模糊的什麼也看不見了,隻聞到濃烈的香味。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冒熱氣的砂鍋麻食

不同于一般的盛飯容器,砂鍋可以将食物的熱度很好地鎖定下來。紅油浸染浸染地湯頭,傳出一股麻辣的鮮香。

鍋裡的内容并不簡單,有海帶絲,豆腐皮,菠菜,豆芽以及麻食。多種食材,沉浸在濃郁的湯中。我們将這種烹調手法稱為"燴"。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我點的砂鍋麻食

拿起勺子,㧟一勺,吹一吹,麻食帶着湯汁,一次性灌進嘴裡,麻食與舌尖相撞,一口滑嫩鮮香,又一口嚼勁十足。

在西安第一場雪後的中午,我點了份砂鍋麻食

其實,這家店的砂鍋有2個優點:入味、分量足。

入味:可以因為烹饪時間較長,外加獨特的配方,湯頭濃厚,味道還是可圈可點的。

分量足:慢慢的一鍋,足夠我這大飯量的人飽餐一頓。

在寒冬的冷風中,呼噜幾口熱騰騰的麻食,還有比這更加讓人滿足的麼?

這家店并不起眼,十分平常,不是網紅店,不是祖傳招牌,為什麼我要把它記錄下來,是因為它的樸素,它能在冬天給我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不見得百年老店就是好,網紅打卡的就是好,對于普通的打勞工,隻要好吃,能吃飽以及價格便宜的美食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