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创新“锦上添花”发展“勇立潮头”

◎徐报融媒记者 吴悠 张雷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

10月27日,在泉山区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项目签约暨校地共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运营活动上,3个校地共建成果揭牌,2位国家级杰出人才合作签约,30个产业项目签约落户。

这是泉山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区”的“硬举措”,也是该区聚焦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的“大手笔”。泉山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有效衔接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携手同心,砥砺同行,共同开创泉山创新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明天。

校地共建 协同发展

作为全市的科创之芯,泉山高校院所汇聚、科教人才荟萃、创新园区众多,是“人才礼遇之区、创新创业之区”。

近年来,泉山区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开展政校合作,先后签订校地共建合作协议,一批载体平台相继建成运营,一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入驻,校地共建、借智创新硕果累累。

活动现场,泉山区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校地共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运营、职业健康产业研发基地,泉山区政府与徐州医科大学校地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揭牌。

“作为淮海经济区唯一的部属重点高校,矿大将责无旁贷继续发挥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徐州、在泉山产业化,为建设产业强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说。徐州医科大学校长郑骏年表示,期待通过与泉山区紧密协作、共同努力、创新发展,努力为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校院所是创新‘富矿’,深挖潜力,未来可期。”泉山区委书记李勇表示,将进一步健全政校合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提供展示交易、数据咨询等全要素、专业化的科创服务,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科创生态,提高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项目为王 招大引强

“泉山一流的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使我们深受感动,更加增强了我们的投资信心!”活动中,中科创合医疗技术(珠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感慨地说,相信在徐州、在泉山,中科创合公司载药可吸收缝合线及球囊导管生产基地必将稳步、快速成长,成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者,成为徐州市都市型工业新的产业名片。

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把企业家的事当成自家事。

近年来,泉山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在政策扶持上,先后出台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人才高地建设12条等系列政策;在营商品牌上,在全市范围内设立第一家服务企业发展“资金池”、第一家民营企业应急转贷基金、第一家科技银行、第一家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第一家全面推行“全科政务”;在住房保障上,投资2.6亿元建成淮海经济区标准最高、功能最全的英才公寓,切实解决来泉企业家的后顾之忧……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活动现场,包括扬州中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30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泉山,项目涵盖了科技服务、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智能制造等新兴主导产业,总投资额128亿元,将为泉山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泉山优质园区空间面向所有创业创新的‘追梦人’!”李勇说,针对今天会签的30个产业项目,泉山将跟踪推动落地,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在泉山大地充分涌动。

招才引智 借智创新

活动现场,泉山区政府与薛勇院士、国家重大引才工程A类专家王殿辉签署了人才合作协议,并为其颁发了海外引才大使聘书。

近年来,泉山区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全力保障“国家重大引才工程A类专家”、院士等高精尖人才需求,积极构建与“产业强区”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揭榜挂帅”“竞争赛马”机制,畅通“订单式”人才引培渠道,以人无我有的平台吸引人才,以人有我优的政策激励人才,以人优我特的环境留住人才,更大力度引进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

勇毅精进的“泉山精神”、求真务实的“泉山担当”、如沐春风的“泉山温度”,让王殿辉深有感受。“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泉山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 王殿辉说,自己非常愿意在泉山区扎根落地,开展项目研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与在泉高校、企业展开交流合作,为泉山打造淮海核心、区域样板、城市型经济先导区出一份力,不断形成泉山特色品牌。

惟有创新“锦上添花”,才能发展“勇立潮头”。

泉山区将致力打造校地协同创新“最佳引擎”、园区产业创新“最好平台”、人才集聚创新“最强大脑”、服务赋能创新“最优环境”,完善“泉山方案”,直面“必然”的倒逼,把握“必由”的关键,加快“必胜”的步伐,矢志不渝推进创新发展,久久为功,行稳致远,开创泉山的美好明天。

【来源:中国徐州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