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七天”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首届书评创作大赛#

因为喜欢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所以《第七天》出版以后我又在第一时间读了,虽然《第七天》面世不久就引起大众两极化的广泛争论,有骂有赞毁誉参半,但是《第七天》还是在猛烈尖锐的骂声中大卖,登上了排行榜第一名。

“第七天”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赞的评论说:

“余华的《第七天》把中国人的悲哀和善良都写绝了……”

“网友之所以会认为余华只是在做新闻剪报,是因为余华写的是我们已经视而不见的日常生活,太真实,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我们远远没有讲清楚、不愿意讲的东西。”

骂的评论说:

《第七天》有失水准,就是一篇新闻串烧,语言苍白,故事凌乱……

记得我当时是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第七天》,反正人已经死了,好像也没必要急着知道结果,因为结果是唯一的,唯一的死亡就是结果。但是那一周我都有一种压抑和窒息感,心情怎么也无法放松,说到底还是放不下书中人物的死因。于是我决定让自己尽快结束这种压抑的心情,抽个时间一口气把书看完心就静了。尽管我已经在《活着》里见识了余华冷酷到底的笔锋,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读完全书后我还是被惊到了,仿佛挨了一记重拳,一种无形的绝望感令胸口憋闷……

“第七天”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第七天》仍然是描写小人物的故事,一个温馨又揪心的故事。全书通过主人公——一个死去的叫杨飞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以一种浓郁的悲凉气息徐徐展开。一个一个的故事都是如此似曾相识,比如弃婴事件、自杀卖肾、暴力拆迁、男子假扮女人卖淫以及城市鼠族等等,他们不再是新闻报道中冰冷的数字,他们的生和死被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第七天”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其实,无论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还是后来毁誉参半的《兄弟》和《第七天》,余华都是在记录小人物的故事,一件件无由的飞来横祸,一桩桩无辜的血淋淋的残酷死亡,没有多余的评述,也没有诱导或答案,一切让众多看官自己去评说,去感悟,去反思。而诸多网友们之所以会认为《第七天》是篇新闻串烧,那是因为在福贵、许三观、宋凡平的年代里没有网络,更没有铺天盖地的资讯,消息新闻闭塞,诸多平常小人物的悲剧只能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以重现,所以才会显得触目惊心唏嘘震撼。但在《第七天》里,杨飞、伍超、鼠妹们已经是在爆炸式的网络新闻之海中了,只要有手机电脑会上网,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各种新闻资讯、八卦爆料……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而陷入骗局自杀,鼠妹因为男朋友伍超给她买了假的山寨版iphone自杀了,伍超为给鼠妹买墓地卖肾筹钱而死了……这些悲剧我们不是经常在网络媒体看见吗?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见惯了太多小人物的爱恨情仇生死悲欢,我们真的是早已变得见怪不怪,甚至变得麻木不仁充耳不闻。就算是摆在眼前活生生的事实,因为见得太多而失去了新鲜度,虽然事实从未曾改变过,悲剧也从未曾改变过,其实改变最大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耳朵听到的太多了,眼睛看见的也太多了,因此我们再也无法触目惊心和唏嘘震撼了。

“第七天”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第七天”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而《第七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杨飞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的单身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了,杨金彪对杨飞视如己出,倾注了全部的爱,工作时他也将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喂给杨飞吃。他甚至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需要换尿布了。因为杨飞的存在,他终身未娶。当杨飞想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又将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而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为了不连累杨飞而离家出走……读到这里我已经感动的泪奔。

第七天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余华在《第七天》里虚构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让那些买不起骨灰盒,买不起墓地的人们,死后都可以来到“死无葬身之地”。那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