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書評創作大賽#
因為喜歡餘華的《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是以《第七天》出版以後我又在第一時間讀了,雖然《第七天》面世不久就引起大衆兩極化的廣泛争論,有罵有贊毀譽參半,但是《第七天》還是在猛烈尖銳的罵聲中大賣,登上了排行榜第一名。

贊的評論說:
“餘華的《第七天》把中國人的悲哀和善良都寫絕了……”
“網友之是以會認為餘華隻是在做新聞剪報,是因為餘華寫的是我們已經視而不見的日常生活,太真實,觸及了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我們遠遠沒有講清楚、不願意講的東西。”
罵的評論說:
《第七天》有失水準,就是一篇新聞串燒,語言蒼白,故事淩亂……
記得我當時是花了大概一周的時間斷斷續續讀完了《第七天》,反正人已經死了,好像也沒必要急着知道結果,因為結果是唯一的,唯一的死亡就是結果。但是那一周我都有一種壓抑和窒息感,心情怎麼也無法放松,說到底還是放不下書中人物的死因。于是我決定讓自己盡快結束這種壓抑的心情,抽個時間一口氣把書看完心就靜了。盡管我已經在《活着》裡見識了餘華冷酷到底的筆鋒,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讀完全書後我還是被驚到了,仿佛挨了一記重拳,一種無形的絕望感令胸口憋悶……
《第七天》仍然是描寫小人物的故事,一個溫馨又揪心的故事。全書通過主人公——一個死去的叫楊飛的靈魂在七天裡的見聞和回憶,以一種濃郁的悲涼氣息徐徐展開。一個一個的故事都是如此似曾相識,比如棄嬰事件、自殺賣腎、暴力拆遷、男子假扮女人賣淫以及城市鼠族等等,他們不再是新聞報道中冰冷的數字,他們的生和死被如實地記錄了下來。
其實,無論是《活着》、《許三觀賣血記》還是後來毀譽參半的《兄弟》和《第七天》,餘華都是在記錄小人物的故事,一件件無由的飛來橫禍,一樁樁無辜的血淋淋的殘酷死亡,沒有多餘的評述,也沒有誘導或答案,一切讓衆多看官自己去評說,去感悟,去反思。而諸多網友們之是以會認為《第七天》是篇新聞串燒,那是因為在福貴、許三觀、宋凡平的年代裡沒有網絡,更沒有鋪天蓋地的資訊,消息新聞閉塞,諸多平常小人物的悲劇隻能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得以重制,是以才會顯得觸目驚心唏噓震撼。但在《第七天》裡,楊飛、伍超、鼠妹們已經是在爆炸式的網絡新聞之海中了,隻要有手機電腦會上網,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各種新聞資訊、八卦爆料……車禍身亡的李月珍,李青因為楊飛的貧窮出走而陷入騙局自殺,鼠妹因為男朋友伍超給她買了假的山寨版iphone自殺了,伍超為給鼠妹買墓地賣腎籌錢而死了……這些悲劇我們不是經常在網絡媒體看見嗎?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見慣了太多小人物的愛恨情仇生死悲歡,我們真的是早已變得見怪不怪,甚至變得麻木不仁充耳不聞。就算是擺在眼前活生生的事實,因為見得太多而失去了新鮮度,雖然事實從未曾改變過,悲劇也從未曾改變過,其實改變最大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耳朵聽到的太多了,眼睛看見的也太多了,是以我們再也無法觸目驚心和唏噓震撼了。
而《第七日》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楊飛的身世。楊飛的母親在火車快進站時上廁所生下楊飛,楊飛從廁所丢到鐵路上,被年僅21歲的單身鐵路勞工楊金彪撿到了,楊金彪對楊飛視如己出,傾注了全部的愛,工作時他也将楊飛綁在背上,沖好奶粉放在胸前喂給楊飛吃。他甚至能夠根據小楊飛的聲音判斷他是否餓了、渴了、需要換尿布了。因為楊飛的存在,他終身未娶。當楊飛想要與親生父母相見時,他又将自己所有的積蓄全部拿出來為楊飛置辦行裝。為了楊飛能夠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支援楊飛到北方城市工作。而當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為了不連累楊飛而離家出走……讀到這裡我已經感動的淚奔。
第七天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餘華在《第七天》裡虛構了一個“死無葬身之地”,讓那些買不起骨灰盒,買不起墓地的人們,死後都可以來到“死無葬身之地”。那裡“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那裡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裡人人死而平等。”
他問:“那是什麼地方?”
我說:“死無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