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讲武德”的汪直

作者:吃jio的耳朵

“成化年间”,很多关于明朝武侠电影的开头都要标注这么一个年份,譬如徐克的电影《新龙门客栈》和《龙门飞甲》。

成化年间,正是明朝转入中期的时候,基本上开始了“百花齐放”的奇葩时段,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皇帝,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臣子。严格意义上讲,“特务政治”成为一张名片就是从明宪宗朱见深的“成化年间”开始的。而“特务政治”的代表,一个是“锦衣卫”,另一个就是武侠电影中大放异彩的东、西二厂。

电影中的东、西二厂永远都是最大的反派,譬如叶问曹少钦,譬如厂花雨化田。武侠电影终究是成年人的童话,无非就是正道人士,在吃尽苦头之后终于干掉大反派的故事。但历史,或者说政治的历史,其实远远没有是非对错那么简单,级别越高的政治,往往就是一种平衡、一种权衡。

话说明朝皇宫外有一座万岁山,山上有一广寒殿,因为风景优美又靠近皇宫,自然就被皇帝开发成了五星级景区。到明朝以后,明成祖朱棣却认为这是亡朝之地,不许后代上山。

成化十二年,朱见深总觉得最近有什么不对劲,一到晚上,万岁山上就鬼影憧憧。就这么过了一段担惊受怕的日子后,朱见深实在是忍不住了,便让锦衣卫上山明查。查来查去才发现原来有一个妖道,纠集了一帮小太监在搞封建迷信活动。

历史上所谓妖道的套路都差不多,正好又赶上宪宗皇帝独宠万贵妃。于是妖道就认为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居然怕老婆,这是不对的,继而很合逻辑地推断出大明气数将尽,便在万岁山上寻访真命天子。

锦衣卫很快就结了案,砍了为首妖道的头。身为皇帝的朱见深突然就有了《走进科学》的想法,但锦衣卫指挥使袁彬又不好说皇帝失德,怕小气的宪宗失控,又滥杀无辜,便淡然敷衍:“事情已经过去了,贼人正法,不宜再过多扰民。”

朱见深的科学探索突然就中断了。就好比现在一个小道消息到处疯传,身为一个俗人,自然是想一究到底,朱见深见从官方渠道得不到什么消息,便想找些太监,自行去民间探听民意。

未来西厂的“厂花”—汪直闪亮登场!!!

汪直,六岁左右的时候成为俘虏,然后咔嚓一刀,就被安排到了万贵妃身边。而整个成化一朝,宪宗皇帝独独宠爱万贵妃一人。

机灵的汪直很清楚走裙带关系上位,历来都是小人物起家的捷径之一。

所以汪直很顺利地接下了为宪宗打探消息的活,汪直一行整日带回些偷情乱伦类的小道八卦给宪宗和万贵妃听,二人听到这些市井新闻,耳目一新,亢奋不己,居然上瘾了。

当然,政治从来都不是这么简单。东厂和锦衣卫自太祖朱元璋设立以来,已经相当有些年头。任何东西都有保质期,保质期一过,自然就会滋生腐败。经营多年的东厂和锦衣卫盘根错节,朱见深当然会有自己的想法,正好借着妖道事件,成化十三年,西厂横空出世!

政治,越往上越玄妙,终究是平衡,后来国民党的军统、中统、蓝衣社、铁血救国会等机构,都是一种平衡。

成化年间,一边是以尚铭为首做事四平八稳,所谓“圆滑”而又“老资格”的人,一边就是为了博取政治资本,一门心思往上挤的“楞头”新秀的代表—汪直。阳光底下并无新事,从古至今,此类平衡之术被翻来覆去地运用。

但这种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原因就在于汪直“不讲武德”。《龙门飞甲》雨化田有句名言,“东厂管得了的我西厂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西厂更要管!”

成化十三年的汪直只有16岁,正好是“中二”的年龄,然后又当了西厂的一把手,可以想象,一个初中刚毕业或者刚上高中的小孩突然当了国家部委一把手会出现什么情况,于是整个朝廷或者说逐渐做大的文官集团就开始鸡飞狗跳了。

宦官的权力,实际上就是皇权的延伸。汪直带来的鸡飞狗跳,实际上也正是朱见深想要的结果。首先,汪直是代表皇帝的,这就变相地加强了皇权,其次,明朝自建立到成化年间一百多年,难免会带来一些不好的风气,而汪直就是朱见深手里面震慑官场的工具。

比如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杨泰和他儿子杨晔一案,由于此二人是明朝赫赫有名“三杨”的后人,所以皇帝朱见深不敢怠慢,派出刑部主事王应奎和锦衣卫百户高崇前往福建调查事情真相,结果二人收受杨泰贿赂,回京之后上奏案情不实。而杨晔也在叔父杨士伟和姐夫礼部主事董序的帮助下,积极贿赂京中高官。按照常理,此类事情无非就是一个薛蟠打死了冯渊,到最后弄上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欢喜结局。

但16岁的汪直“不讲武德”,欺负“六十多岁”的退休老同志杨泰,没有“点到即止”,立刻派韦瑛强闯窝藏犯杨士伟之家,将杨晔逮捕归案。经过漫长而严酷的审讯,杨晔不堪重负,死于狱中。杨泰判依律处斩。杨士伟降调台州府通判,董序降调河间府通判。杨泰的堂弟中书舍人杨仕儆也被降调惠州卫经历。至于犯受贿罪的锦衣卫百户高崇则死于狱中,刑部主事王应奎被发配边卫充军。

汪直弄死杨晔,实际上是皇帝对杨家从重从快的打击。“三杨”之一的杨荣,在明朝一直被作为文官集团的领袖,多年来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处理杨家,也就是在打这些人的脸。有明一朝,从来不肯吃亏的文官集团肯定要反打回去,直接打皇帝的脸,这事肯定是万万做不得的。换个思路,弄死弄残汪直,不就变相地打了皇帝的脸,而且还能博取一个斩除“阉患”的好名声。

经过一个月的暗中串联策划,文官集团开始发难。内阁大学士商辂,学士万安、刘珝、刘吉联名上奏。在这份奏章里面,文官们对此事的反应是这样的:“内外文武重臣,托之为股肱心膂者也,皆不安于位。百司庶府之官,资之以建政立事者也,皆不安于职。”同时还强调我们一群人做官几十年了,朝廷国家现在搞得这么好,其实都是我们的功劳。这个时候,皇帝你忽然搞出一个汪直,到处查我们,到处搞事情,不怕把国家搞乱了?不怕寒了我们这群老臣的心吗?

靠科举发家的文官,当然最擅长的就是写文章,在长篇大论描述西厂的恶行之后,文官们接着有对朱见深抛出一记严厉的警告:“不然此风日长,众口嗷嗷。国之安危,未可知矣。”

朱见深很生气,准备找出带头的人狠狠惩戒一番,但文官集团沆瀣一气,铁板一块。皇帝在和文官集团的对阵中还是败下阵来。

“西厂”在运转一年之后,终于解散了。但朱见深留了一手,西厂名义上解散了,但该干的活一件也没少干。

西厂解散半个月之后,带头逼宫的兵部尚书项忠被逼退休。一个月后,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同样告老还乡。

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老大赢了,替老大做事的小弟肯定要“跑路”出去避避风头。但出去避风头的小弟,在外面也并没有“隐姓埋名”,夹起尾巴做人,反而“不讲武德”,越来越高调。

成化十四年,汪直前往辽东督办边务。

成化十五年,汪直参与了对女真的作战,受到嘉奖,之后便被任命总督京军十二团营。

成化十六年,汪直与时任兵部尚书的王越,保国公朱永大败蒙古达延汗部。

成化十七年,汪直所率明军截杀南下蒙古鞑靼骑兵。之后汪直总督军务,追剿鞑靼。

成化十八年,汪直被任命为大同镇守太监。同年,于延绥击败南下袭扰的蒙古军队。

小弟风头太盛,作为老大肯定会有危机感。成化十三年到成化十九年,朱见深的目的很明确,打压文官,巩固皇权。戍边多年但实际只有二十来岁的汪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而且羽翼渐丰,也超出了朱见深最开始的想法。

朱见深深知止损的道理,同时对于在手下办事多年且颇有成效的汪直,朱见深也有维护的意愿。成化十九年,意气风发年仅二十三四汪直退休了。

文官集团松了一口气,朱见深表示很满意,汪直也找到了自己的归路。

二十高名动都市,一身孤注掷温柔。平生未信江南好,但折梨花照暮愁。

皆大欢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