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机制创新,“四带一自”民生工程出新彩——岳西县推进全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安青网

栽桑养蚕作为岳西县的传统特色产业,积淀了厚重的蚕桑丝绸文化底蕴,通过一根根细细的蚕丝,编织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集约化养蚕,传统产业焕新机

在岳西县莲云乡莲塘村蚕桑种植基地,绿绿葱葱的桑树长势十分喜人,当地农户正在基地内除草作业,为蚕宝宝生长提供良好的原料保障。这个蚕桑产业园由岳西县兴炜种养专业合作社运作,为探索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新模式,合作社致力于推行杂交桑高密度栽培草本化、小蚕共育标准化、温控大棚智能化、大蚕条桑省力化、营茧蔟具优良化、蚕桑生产机械化等新技术,推进传统蚕桑生产升级发展。

产业园内建有1座120平方米标准化小蚕共育室、6个温控通风养蚕大棚和180平方米仓储附属用房,固定资产投资达200多万元。基地每年可养蚕6批,每批次可养蚕100盒,年可产鲜茧6万斤,年产值达100多万元。产业园共涉及青年、月亮、柏枝、双桥、竹林、油坊6个村民小组,莲塘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资金入股,每年享受固定分红,周边群众通过村集体到产业园务工达千余人次。

“在‘四带一自’民生工程的支持下,我合作社流转土地249.8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这种模式,新建规模化蚕桑产业园,带动48户农户就近就业增收。”合作社负责人刘炜说道。

就地深加工,农业工业齐增收

岳西县和平乡和茧站内人声鼎沸、摩肩接踵。“茧重130斤,拿好这张收据,到下面付款处领钱。”循着声音,农户笑盈盈地接过收据,直奔付款处。桑叶绿、蚕儿壮、茧子白,连日来,该村茧站收购点来往的人群络绎不绝,门前,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川流不息,茧子铺得遍地都是,蚕农们一边等着蚕技员来检验,一边拉着家常,开着玩笑。

”联丰公司在全县设置了23个蚕茧收费站,就近及时收购蚕茧,解决了全县80%以上的蚕茧销售问题,公司每年收购鲜茧400多万斤,投入收购资金1亿多元。“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负责人储山村说道。

近年来,岳西县将蚕桑业作为的地方重要特色支柱产业,县委政府大力支持蚕桑产业发展,连续出台的惠农支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岳西县桑园面积达8万亩,年养蚕8万多盒,年产鲜茧5000多吨,蚕农收入达2亿多元,蚕桑生产连续13年稳居全省第一位。全县共有茧丝绸加工企业4家,茧丝绸综合加工能力位居安庆市第一位。茧丝绸行业年综合产值达7亿元。

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条延伸

岳西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广,桑枝食用菌让废弃桑枝变“宝藏”,桑枝系列工艺品远销欧美,“岳西桑皮纸”被故宫选为倦勤斋修复装裱唯一专用纸,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桑芽茶、桑果干、桑葚酒、桑叶菜等产品批量上市。小桑枝三度“变废为宝”,岳西县“桑-蚕-菌-桑(燃料)”生态循环利用新模式串起了一个绿色大产业,被专家誉为“循环农业典范”。岳西县正从传统的“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跨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普化展示,蚕桑文化传承

安徽第一个村级蚕桑科普馆坐落在来榜镇斑竹村,以“蚕桑历史文化、来榜蚕桑现代成就、蚕桑科技展示”为主线,分为序厅、蚕桑文化历史厅、来榜蚕桑厅和蚕桑科普厅四个板块。进入正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蚕桑》主题浮雕,墙面采用浮雕形式表达了嫘祖与蚕的渊源故事,依照馆区一一走过,大量的中华历代蚕桑丝绸文化,来榜蚕桑历史文化等史料,以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法展示出来,声光电,蚕标本,种桑养蚕微缩场景等,无不使人身临其境,蚕桑科普馆旁边便是斑竹村产业园,斑竹村产业园设计理念来源于丝绸之路,是根据丝绸之路路线设计而成,让大家在了解蚕桑历史文化轨迹的同时更直观不失趣味。来榜镇作为安徽省蚕桑第一镇,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契机,正着力打造蚕桑产业示范强镇。

推行链长制,特色产业升级

为加快构建岳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岳西县正大力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按照“一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个考核办法”的模式,着力打造茶叶、蚕桑、中药材、香榧、蔬菜、高山蔬菜等十大产业链,围绕现有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绿色经济产业链,铸造一批具有岳西特色优势、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巩固“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形成百亿级、十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推进全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文仪 王申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