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校园,到律所,变换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对法律的热忱。本文系作者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之际所写的感悟,随性中的浪漫,既是对生活的珍视,也是对法治的追求。“人生不设限,始终迎接更广阔的天空”,或许,这也是所有法律人共同的梦!

观江平先生“法治天下”碑
作者:南凯
燕赵有子弟,提梦问京城。
晓月分南北,军都战西东。
法治满天下,德育化苍生。
俯仰看秋叶,碑前沐春风。
初入法大时所写的一首诗,如今读来,思绪万千。尽管脑海中的片段颇为零碎,但终究还是得写一写,也算给三年前的小诗,做一次回应。
1、在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入学之初,我选修了孙国柱老师的《宗教与文化》,这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课程之一。在某一节课上,一位我未能记住姓名的旁听老师曾分享过这样一句话:“在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一句话,从那一刻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而后,我常常有意识地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也逐渐接纳这些不同的价值观,甚至也爱上了这种差异化的世界,尽管有些观点未必“符合我的胃口”。对于不同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不仅仅是出于礼貌,更意味着一个人可以走出自己的封闭的内心世界,迎向更为开阔的空间。
正如导师所写:“永远不要以阶级、性别、种族、国籍、宗教信仰、政治派别、性取向来划分、来理解、来对待不同的人,那些栏目和标签不会帮助你理解别人或者理解自已。”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方式与社会价值,也都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要用开阔的胸襟去容纳、用动态的思维去审视。
2、我的一天只有22个小时,因为要固定一个小时去读书、一个小时去锻炼。
不记得是哪位哲学大师,说他的一天只有21个小时,因为每天都要固定地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去独处、去思考、去与生命对话,这是一个伟大的哲人应有的品质,也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人的一天有24个小时这句所谓的真理,在哲学的视角上有时候未必正确。
为了向先贤靠拢,我的一天,也只有22个小时,因为要固定地拿出一个小时去读书、一个小时去锻炼。当然,这里的读书时间和锻炼时间未必是严丝合卯的,譬如某一天锻炼了两个小时,第二天就不剧烈运动了,某一天读书时间很长,第二天就可以做点别的事情。但总体来说,我始终将这一原则刻在心头,它也不断地提醒我“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3、做一等小事,成一品大人。
这也是我在毕业纪念册上写的一句话。
曾拜读过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名为《商人与佛教》。这篇文章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但这篇文章最令我震撼的,不是其多么高深的结论与论证,而是季老先生对文献的耐心整理。文章的写作方法很简单,季羡林先生从“一般的接触与来往”“结伴旅行”“狼狈为奸,走私漏税”“商人支持佛与僧”“佛教戒律禁止和尚捉金银、做买卖,与商争利”五个角度出发,而所用的论据,就是大量分门别类的汉译佛典律藏中有关佛教僧侣与商人关系的原文记载。可以说,这样的文献整理工作,每一个学生都做得到,可现实是,极少有学生,包括我自己,愿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对此,我也十分自责。可见,一代学术大师的背后,是无数细节的积累。
前段时间,读完了《梁启超家书》——一部被人们逐渐遗忘的家书。梁启超先生的家教,极少见到什么高大上的爱国教育、理想教育,而是常常与子女们唠叨各种各样的小事。所谓“立身必须厚”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也正是这种“做一等小事”的精神,才做到了“立身必须厚”,也才有了最终季羡林先生、梁启超先生的“成一品大人”。我们,需要太多的反思!
4、要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目光。
去年,华岩悦读奖颁奖典礼,很荣幸受雷晓丽老师的邀请去发表了获奖感言《生活与灵性》。我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生活,充满灵性,这灵性的本质,在于超脱,是一种与人间草木作伴的心境。彼时,薛小建老师也在场,她对我的获奖感言十分满意,并在无意之中评价道“你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目光”。对于这一句话,我猛地怔住了,直到现在我也不完全知晓薛老师的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发现生活的目光”?或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能够明确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似乎并没有“生活”,而只是在各种各样的标签中“活着”。我们总是埋着头,匆匆忙忙地往前走,生怕自己会在前面的路上错过什么,但殊不知,在我们匆匆忙忙之际,便已经错过了太多。
生活,或许应该是汪曾祺笔下的“人间草木”“旅食人生”“高邮的咸蛋”,也或许是王世襄先生的“玩物不丧志”“世事洞明皆学问”,也可能是魁梧汉子们“酒逢知己千杯少”“多少心中不平事,化作一句‘拿酒来’”的洒脱快意。即使我们无法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也请不要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5、拥有国际视野,绝不仅仅是学几门外语那么简单。
作为比较法学研究院的学生,对此我感到十分惭愧。王昶老师在给师门同学写的信中,便鼓励我们学好外语,当然不仅仅是英语,应该是多语种。“任何这些语言的世界都是一个平行宇宙。当你用另一种语言思维和逻辑的时候,你进入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没有了基本的外语能力,遑论国际视野;但是如果缺少跨文化的思考、沟通与感同身受,纵然外语能力出众,也算不上拥有国际视野或者国际胸襟。
导师经常与师门弟子一起吃饭,我们可以随便点菜,但唯有一点要求便是“不准浪费”,吃不完可以打包带走。这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王老师的“不浪费”不单单出于此,而是“另有玄机”,去年我也似乎破解了王老师的秘密。去年的某顿午饭,我们不小心点多了,午饭结束后,老师让我们去前台多找几个打包餐盒:“咱们可不能浪费啊,非洲的兄弟们都还饿着肚子呢!”我对此很诧异,至少就我目前的水平,无论是自己勤俭抑或鼓励朋友们节约,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意识。而同样的道理,我在另外一篇网络文章也看到过,一位家资富裕的国际记者在非洲难民区采访过几个月之后,便改变了大手大脚浪费食物的习惯,因为每次看着桌子上未能吃完的饭菜,他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骨瘦嶙峋的非洲朋友。
6、法学学生的任务,不是去读法学名著,而是读更多其他学科的名著,然后回来写法学名著。
对这句话,当然要领略其精神。清晰记得三年前的师生见面会上,林林老师鼓励我们要多读书,而且一定要多读法学学科之外的书,林老师的指引我牢记于心。法大的学生,在基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知识上,大多是没问题的,在法大的校园里,即使不学习,也总能被熏出些法律的味道。但是,越是在如法大这样的专业性院校,学生的视野往往会受到本专业的局限,这也是专业性院校在学生教育方面面临的共同难题,正可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因此,法学的学生,一定要努力去读一些其他领域的名著名作,多探索一些其他的学科,不要被现实生活中法律的功利性所束缚。不见得要对所有的学科都多么精通,但至少要去它们的世界里走一走,看一看它们与法学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人文关怀。对于法学人来说,这一点极其重要。
7、读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树立是非观,更重要的,是要摒弃绝对的是非观。
关于大学的意义,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也思考了太多。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树立起我们的是非观,知荣知耻,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比树立是非观更重要的,应该是摒弃绝对的是非观。黑格尔曾经评价孔子,认为“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上的训诫,除此我们不能获得任何特殊意义上的东西。”起初我对黑格尔的这段话十分不解也略带不满,但慢慢地我不再单纯地评价黑格尔的这段话是对还是错,而是去思考黑格尔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及为什么我们眼中的孔子与黑格尔眼中的孔子有如此大的区别。
我觉得,这就是大学对于我的意义,也是法大研究生三年期间我努力思考的问题和努力适应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大学,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我们应该有基本的是非观,但是我们又不能陷入绝对的是非观,没有谁是绝对的智者,也没有谁有权力为别人的观念制定评价的尺度。因此,不要轻易评价别人的态度和结论,而要更多地思考这个态度或结论是如何得来的。
8、请不要吝啬赞美与感谢。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师长、朋友,你们的“举手之劳”和“无心插柳”,于我而言是莫大的财富。
这篇文章是在每一位师长和朋友的帮助下凝结完成的,我十分感谢你们,你们的“举手之劳”和“无心插柳”,都是我莫大的财富,也是我继续尽我所能帮助别人的动力。
我与王昶老师之间,从来没有过传说中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张与隔阂,导师对我有太多的指点,我这三年的幸运,有一大半都来源于此;入学以来,刘承韪老师为我写过不下五封推荐信,每一次请求在他这里都是“没问题,一会儿见”;孙海波老师的治学经历始终激励着我,可惜与孙老师约好的毕业酒被疫情偷喝走了;无意间参加的教授午餐会,让我有机会与许身健老师交流,许老师对尊师重教的鼓励,令我十分受益;有幸加入陈新宇老师的科研战队,在清华园里了解了太多的先辈大师,也让我对求学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孙国栋老师《我的天涯孤旅》一文,激发了我“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够给人生设限”的思考;张永然老师、安朔老师把负责《公共精神》杂志的重任交代给我,此间我的文字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承蒙姜丽丽老师不弃,带我这么一个商事仲裁的门外汉参与了很多仲裁相关的学术活动,与薛童老师、张文老师、董事老师一起为调研数据奋斗的日夜真是紧张而有趣,调研过程中认识的陈波律师和王正志律师让我看到了律师们的奋斗与敬业,他们令我十分敬佩;校友办卢少华老师、李欢老师、张雪莹老师和马娇老师,在学习和工作上都给了我太多的帮助,我也因此才有机会接触很多优秀校友,他们让法大精神绽放在各行各业;我总是有意识地让自己参与一定的编辑工作,做图书编辑工作比读书本身更容易产生与作者的交流之感,马旭师兄、唐朝师姐、艾文婷师姐等编辑部师兄师姐为我提供了很多的点拨,离职之后我也常常向他们请教;胡育师兄通过马拉松来畅游世界各国的目标给予我很大的启发,过去一年里陆陆续续参加了多场半马,由于疫情未散,我的首场全马至今还未能如愿;而平日里,对院办的各位老师叨扰最多,杨明荃老师、刘铭老师、李黎老师、颜晶晶老师、孙阳老师为我和各位同学的生活付出了很多,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业完成得更加顺利!
还有太多我想感谢的老师,还有太多我想感谢的同学,每一位师长、同学的身上,都有着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每一次交流,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过程。古人一字都能成师,而我们的每一次交流,又何止是一字、百字、万字!三年时光很短,但三年间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文之所至,恐无尽头。
“人生不设限,始终迎接更广阔的天空!”这便是最后想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