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马将军之死:公孙瓒曾是北境最强霸主,为何最终惨败袁绍之手?

文:操云飞(作者原创授权)

东汉末年,同袁绍争锋的界桥之战惨败,并没有彻底弄垮公孙瓒,却把幽州名义上的主人刘虞给激活了,当刘虞看到公孙瓒灰头土脸的回到大本营之后,刘虞突然觉得自己“又可以了”,又开始主动的找公孙瓒的麻烦,初平四年的时候,刘虞发动了自己人生中最有勇气的一件事。

刘虞不是个特别能惹事的人,无论是从政治主张来说,还是看他的做事风格,都不是那种好战派的人物,那到底是什么调动了刘虞这次对公孙瓒的大举进攻呢?答案就是我们上一回所提到的公孙瓒的敌对阶级——大姓豪族。这次的进攻声势浩大,深明军事的公孙瓒也在得知消息后,第一反应是赶紧开溜,自觉不敌(《后汉书》中记载“瓒时部曲放散在外,仓卒自惧不免,乃掘东城欲走”),足见这次的刘虞和豪族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不过对于刘虞来说这一战非常的可惜,明明不是一个有野心和军事才能的人,却要强行兴兵,结果必然是以失败告终,也印证了其从事程绪的预言——“加胜败难保”。此战本身没有什么好提及的,但是刘虞的死亡和公孙瓒对支持刘虞的豪族们的态度(“衣冠善士殆尽”)却成为了之后的伏笔。

白马将军之死:公孙瓒曾是北境最强霸主,为何最终惨败袁绍之手?

豪族可以杀,但是豪族这个庞大的阶级是杀不完的。原本拥戴刘虞的豪族们很快开始了二次的反击,再加上袁绍和乌桓一众,公孙瓒不得不开始承受巨大的军事压力。《后汉书》记载道:“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等,合率州兵,欲共报瓒……乌桓峭王感虞恩德,率众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瓒”。果不其然,刘虞不当总指挥战斗结果完全不一样,再加上袁绍之后的步步紧逼和卓越战略,公孙瓒很快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既没有幽州势力的支持,远方的盟友又无法及时赶来,远水难救近火,最终只得自焚于高楼之中,北方的一颗耀眼明星就此丧于火海。

白马将军之死:公孙瓒曾是北境最强霸主,为何最终惨败袁绍之手?

白马焚豪,也是白马焚于豪,既是白马将军公孙瓒屠戮幽州豪族,也是公孙瓒最终亡于豪族之手。公孙瓒的失败有着诸多的原理,豪族虽然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公孙瓒的个人建设其实也有一些弊病。

一是公孙瓒的名声并不好。

王夫之说他是“顽悍而乐杀者公孙瓒,而犹据土以自全”;陈寿说他是“瓒遂骄矜,记过忘善,多所贼害”,这种类型的话在公孙瓒身上很多见,再加上刘虞被公孙瓒杀掉之后幽州百姓的态度(“百姓流旧,莫不痛惜焉”),足见公孙瓒在人民群众的眼里和知识分子的眼里是没有什么“英雄气概”的,反而尽是些“暴力分子”的模样。这与我们之前所提及的保卫幽州,击退乌桓,大破黄巾等壮举形成了极强的反差,这其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公孙瓒本人很少做些自身宣传工作,而且自己也很少反思自己来提高个人建设,其名誉全靠个人优秀的台风(战场上白马义从的卓越表现和长得帅等等),可以说自己是什么就什么样,既不掩盖、也不进步,所以周遭地区人才虽多,却鲜有能见到投于公孙瓒账下的,而袁绍门下则名士众多。

白马将军之死:公孙瓒曾是北境最强霸主,为何最终惨败袁绍之手?

二是公孙瓒的心理问题其实也颇为严重。

受制于出身的影响,公孙瓒不仅对豪族狠,对自己也狠,所以能看到公孙瓒在战场上一往无前,但是随着公孙瓒的壮大,公孙瓒开始把这股狠劲用于每时每刻,不管是百姓还是部众,也正是这种思想和习惯,才导致了公孙瓒会有拒绝救援部将的行为,进而在于袁绍的攻防战中越打越缩,而当处境越来越差的时候,这股狠劲就会变成对周围所有人的怀疑和不信任,陷入极端的状态,这样看来,公孙瓒高筑城楼、远离部众等行为也就不难解释了。

公孙瓒是可惜的,也是可叹的。不过他的灭亡,也象征着另一位豪杰的雄起。随着公孙瓒的消亡,青、幽、并、冀四州似乎就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拦袁绍的脚步了。当然,这是后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