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陈寿将荀攸与荀彧和贾诩并列一传,将郭嘉与程昱等人并列一传,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郭嘉去世太早。纵观郭嘉和荀攸一生,他们二位在曹操手下发挥的作用,非常相似,可惜的是,郭嘉不到四十岁就去世了,而荀攸比郭嘉多活了二十年,卒于五十八岁。
为什么说如果郭嘉不死那么早,十有八九会和荀攸共列一传呢,因为二位,实在非常相似。荀攸和郭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曹操在前线战斗中的智囊。总的来说,二位都是那种,临机决断型的谋主,是那种在具体战斗中出谋划策的能手。

荀攸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观察能力,十三岁时就能看出面有奸色之人。
攸年十三,谓叔父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叔父乃推问,果杀人亡命。
荀攸这么小的年纪,能察觉出这种事,说明其观察能力,远远超过常人,荀攸的这种观察能力,纵贯了他的一生。
郭嘉在这方面,和荀攸有个非常对仗的事情。郭嘉投靠曹操前,曾先去面见过袁绍,他和袁绍交谈后,通过观察,看出了袁绍的一些优缺点,但郭嘉的观察,非常毒辣,因为他把袁绍说的字字珠玑,几无遗漏: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八个字,足以把袁绍所有主要缺点包含进去了。这就是郭嘉的毒辣。观察力方面,郭嘉和荀攸就是这么相像。
曹操和张绣在南阳周旋的那些日子,荀攸在判断力方面,有一个代表作品,甚至超过了曹操本人的判断力。当时曹操要收张绣,张绣即将与刘表联合,此时,荀攸劝曹操不要过于心急,否则刘表和张绣必然因为不能自保而团结起来,荀攸敏锐地捕捉到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之间微妙的平衡点,只是曹操当时没有听荀攸的,果然,张绣和刘表合二为一,差点将曹操大军围死,若非曹军连夜挖掘地道,运送了许多辎重和军队出去,之后设奇伏打败了张绣,曹操这一战,甚至有可能偿命。
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至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这就是荀攸的特点了。他能在一场具体的战斗中,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对当前的局势有现实的判断。如果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不是急迫地攻击张绣,那刘表和张绣的内部矛盾,就会压倒刘表和曹操的外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那时候,刘表就会因忌惮张绣,而不出军援助他。相反,如果曹操逼得太紧,刘表和张绣自知如果分开,都无法自保,就必然联合起来,对抗曹操。
郭嘉在临机决断方面的第一个代表作,是曹操征讨吕布的时候。当时,曹军本身有许多麻烦,一方面,军粮不济,另一方面,曹军远从兖州来,劳军远途,不但已与吕布军队有过几次大战,而且久久围攻不下吕布。所以,曹操当时已经动了退军的念头,但郭嘉立即站出来劝阻曹操。
“吕布有勇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见事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郭嘉的特点,与荀攸如出一辙,也是在临机决阵之中,能敏锐地知己知彼。一方面,郭嘉深知,虽然我军疲惫,但敌军也很疲惫,这种时候,输家往往不是实力较弱的一方,而是没有坚持到底的一方。因此,郭嘉力劝曹操坚持下去。同时,郭嘉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吕布的智囊陈宫,是一位虽有谋略,但见事迟缓的谋主,所以,即便陈宫有计策,但能不能抢在曹军前面,是个问题,吕布用不用,又是个问题。荀攸反其道行之,在曹军疲惫,连曹操本人都准备退军的情况下,反而让曹操加紧攻势。
《荀攸传》说荀攸:
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弟子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不能过也。”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可以说非常全面了。陈寿对荀攸的评价,就很高了,说他:
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直接把荀攸与张良和陈平放在了差不多的级别比较。而且算无遗策这种评价,除了荀攸,陈寿也只用在了贾诩身上,贾诩何许人,汉末三国首屈一指的阴谋家,论智力,谁也不是他的对手,明哲保身的大师,最后还能活到将近八十岁。
陈寿引用的史料中,对郭嘉这样评价:
郭嘉通有算略,达于事情。
这个评价,可能要比荀攸稍微逊色些。但陈寿的评价,非常全面,他说郭嘉:
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划所料,是其伦也。
陈寿说郭嘉在“清治德业”方面,不如荀攸,而在智谋策略方面,是一个级别的。何谓清治德业,像诸葛亮那样,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就是。因此,郭嘉和荀攸二人,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相像,少有的不同,也只是在清治德业这方面。
参考资料:《三国志》,陈寿,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