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馬将軍之死:公孫瓒曾是北境最強霸主,為何最終慘敗袁紹之手?

文:操雲飛(作者原創授權)

東漢末年,同袁紹争鋒的界橋之戰慘敗,并沒有徹底弄垮公孫瓒,卻把幽州名義上的主人劉虞給激活了,當劉虞看到公孫瓒灰頭土臉的回到大學營之後,劉虞突然覺得自己“又可以了”,又開始主動的找公孫瓒的麻煩,初平四年的時候,劉虞發動了自己人生中最有勇氣的一件事。

劉虞不是個特别能惹事的人,無論是從政治主張來說,還是看他的做事風格,都不是那種好戰派的人物,那到底是什麼調動了劉虞這次對公孫瓒的大舉進攻呢?答案就是我們上一回所提到的公孫瓒的敵對階級——大姓豪族。這次的進攻聲勢浩大,深明軍事的公孫瓒也在得知消息後,第一反應是趕緊開溜,自覺不敵(《後漢書》中記載“瓒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足見這次的劉虞和豪族擁有多麼強大的力量。不過對于劉虞來說這一戰非常的可惜,明明不是一個有野心和軍事才能的人,卻要強行興兵,結果必然是以失敗告終,也印證了其從事程緒的預言——“加勝敗難保”。此戰本身沒有什麼好提及的,但是劉虞的死亡和公孫瓒對支援劉虞的豪族們的态度(“衣冠善士殆盡”)卻成為了之後的伏筆。

白馬将軍之死:公孫瓒曾是北境最強霸主,為何最終慘敗袁紹之手?

豪族可以殺,但是豪族這個龐大的階級是殺不完的。原本擁戴劉虞的豪族們很快開始了二次的反擊,再加上袁紹和烏桓一衆,公孫瓒不得不開始承受巨大的軍事壓力。《後漢書》記載道:“劉虞從事漁陽鮮于輔等,合率州兵,欲共報瓒……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衆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将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瓒”。果不其然,劉虞不當總指揮戰鬥結果完全不一樣,再加上袁紹之後的步步緊逼和卓越戰略,公孫瓒很快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既沒有幽州勢力的支援,遠方的盟友又無法及時趕來,遠水難救近火,最終隻得自焚于高樓之中,北方的一顆耀眼明星就此喪于火海。

白馬将軍之死:公孫瓒曾是北境最強霸主,為何最終慘敗袁紹之手?

白馬焚豪,也是白馬焚于豪,既是白馬将軍公孫瓒屠戮幽州豪族,也是公孫瓒最終亡于豪族之手。公孫瓒的失敗有着諸多的原理,豪族雖然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公孫瓒的個人建設其實也有一些弊病。

一是公孫瓒的名聲并不好。

王夫之說他是“頑悍而樂殺者公孫瓒,而猶據土以自全”;陳壽說他是“瓒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這種類型的話在公孫瓒身上很多見,再加上劉虞被公孫瓒殺掉之後幽州百姓的态度(“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足見公孫瓒在人民群衆的眼裡和知識分子的眼裡是沒有什麼“英雄氣概”的,反而盡是些“暴力分子”的模樣。這與我們之前所提及的保衛幽州,擊退烏桓,大破黃巾等壯舉形成了極強的反差,這其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公孫瓒本人很少做些自身宣傳工作,而且自己也很少反思自己來提高個人建設,其名譽全靠個人優秀的台風(戰場上白馬義從的卓越表現和長得帥等等),可以說自己是什麼就什麼樣,既不掩蓋、也不進步,是以周遭地區人才雖多,卻鮮有能見到投于公孫瓒賬下的,而袁紹門下則名士衆多。

白馬将軍之死:公孫瓒曾是北境最強霸主,為何最終慘敗袁紹之手?

二是公孫瓒的心理問題其實也頗為嚴重。

受制于出身的影響,公孫瓒不僅對豪族狠,對自己也狠,是以能看到公孫瓒在戰場上一往無前,但是随着公孫瓒的壯大,公孫瓒開始把這股狠勁用于每時每刻,不管是百姓還是部衆,也正是這種思想和習慣,才導緻了公孫瓒會有拒絕救援部将的行為,進而在于袁紹的攻防戰中越打越縮,而當處境越來越差的時候,這股狠勁就會變成對周圍所有人的懷疑和不信任,陷入極端的狀态,這樣看來,公孫瓒高築城樓、遠離部衆等行為也就不難解釋了。

公孫瓒是可惜的,也是可歎的。不過他的滅亡,也象征着另一位豪傑的雄起。随着公孫瓒的消亡,青、幽、并、冀四州似乎就沒有什麼人可以阻攔袁紹的腳步了。當然,這是後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