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越反击战,解放军医院被越军特工伏击,伤亡惨重

作者:南疆烽烟正十年

1979年2月18日晚8时许,广州军区41军121师预备指挥所和362团3营,在李德瑞副师长和丁文奎副政委的率领下, 进至越南高平省通农县以东约7公里的那黄地区。保卫预指安全的师警卫连一个排发现了2名穿着越军军服、佩戴越军军衔、拿着冲锋枪的人,战士们冲上去扭住一问,才知道是123师侦察大队的侦察兵。这两名侦察兵得知部队是要往班庄地区去时,当即告诉他们,你们走错路了,前面是河安(班庄在通农以南,河安在通农以东)。

李德瑞副师长到前面一看,已经到了巴马河边,回来对丁文奎副政委说:咱们得返回。丁副政委表示,如果离得不远,直接过河去再往南走不就行了,何必返回?李副师长说:不行呀,河水齐腰深,要是敌人一挺机枪,大家不就包饺子了?于是两位预指首长决定返回通农,8连和9连作前卫,7连断后。一往回走,麻烦事就来了,迎面又走过来几百名民兵。

对越反击战,解放军医院被越军特工伏击,伤亡惨重

原来是师后勤部副部长尹庆家率领的师后勤前梯队,也在通农走错了路,往东边走来,结果和师预指遇上了。由于天色黑暗,难以调整组织,部队和民兵混在一起,队伍乱糟糟地往西边的通农前进。22时许,当362团3营8连、9连和师预指通过魁剥西北山垭口后,师后勤前梯队突然遭到山垭口两侧越军的火力袭击。当时夜色一片漆黑,部队又处于石山峡谷之中,地形十分不利,混入行军队列的越军特工听到山上枪响,也趁机捣乱,在开枪投弹的同时大喊大叫,部队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失去了控制。

师预指和3营的2个连动作较快,冲出了敌人火力封锁区,于19日1时到达那亭。师后勤前梯队由于负荷重,军事素质差,又处在越军火力主要袭击地段,带队的师后勤部副部长尹庆家当即阵亡,队伍完全失去了指挥。师医院院长孙福臣是1946年入伍的老兵,有打仗的经验,他挺身而出,带着大家往外突围。医院一所所长王振叠被手榴弹炸伤了,不能行走,赵德全等几个医生轮流背着他跑。王所长是1948年被国民党抓壮丁,1949年被我军解放过来的,战前他是预定的第三批转业干部之一。因为作战需要又决定他上前线,领导问他的意见,他响亮回答:“”没说的,我责无旁贷!”

对越反击战,解放军医院被越军特工伏击,伤亡惨重

遭到伏击时,许多人负伤,王所长果断地组织人员抢救伤员,组织民工拾担架,就在往后撤的路上,一颗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炸到了他的左腿,负了重伤。赵德全医生背上他走,背了一段,赵医生也很疲劳了,黄华等几名战友就轮流背。因为王所长的左大腿股动脉被炸断,血流如注,当时又丢了医疗器械,仅用一根军用皮带为他绑扎,无法彻底止血,王所长最终因为失血过多光荣牺牲。

有一名医生被手榴弹震昏了,手里的手枪被震得脱手飞了出去,他迷迷糊糊的躺在地上。有一个敌人,可能是个特工,也受伤躺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这个特工的手摸到了他的手枪,便抓着那条枪带往回拉,把这名医生拉醒了,一看是敌人,他想要扑上去,可是来不及了,枪已经被敌人握在了手里。敌人一扣扳机,枪响了,所幸的是只打断了他的食指,却没伤着他的要害,其他战友听到枪响连忙冲过来把那个家伙打死了,真是万幸。

对越反击战,解放军医院被越军特工伏击,伤亡惨重

在抢救王振叠所长之前,赵德全医生先是趴在公路上,后来朝一边的山上爬去,刚离开没两分钟,刚才趴着的地方就响起了手榴弹的爆炸声。他继续往山上爬,发现了一个山洞,正要靠近,突然里面传来一声喝问:“是谁?”赵医生赶紧回答:“不要开枪,我是军医赵德全。”就这样,他和战友在山洞里隐蔽到天亮,待枪声消失之后下山,只见公路上到处都是尸体和伤员,还有散落的各种物资……现场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魁剥山垭口遭到越军伏击这一仗,121师医院损失惨重,伤亡了30余人,携带的医疗物资丢失殆尽。幸免于难的人员于19日在通农收拢,搜剿通农越军医药用品和部分食品,就地展开伤员救护。(整个队伍伤亡300多人,其中部队116人,民兵200多人。后勤前梯队携带的弹药、给养、器材、药品丢失殆尽,丧失了保障能力。)

对越反击战,解放军医院被越军特工伏击,伤亡惨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遭到伏击的是在师后勤前梯队编成内行动121师医院一所和二所(共76人),而不是部署在国境线以内的野战医院;该医院上前线的9名女性卫生人员(医生韩思宁,护士杨宜玲、马维宁、张玉兰、张海英、申昌兰、于广云、张战勤、王荣慧)都在三所(共56人),属于师后勤后梯队,并不在遇伏现场,因此没有出现任何伤亡。 所谓解放军野战医院遭到越军特工队的突然袭击,造成女性卫生人员的大量伤亡甚至被俘的说法,纯属谣言。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