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逆转未来?这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科幻片比你听说的要好得多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好莱坞最伟大的表演家。

在他2000年的第二部倒叙式故事片《记忆碎片》(Memento)之后的20年里,这位英美大片导演已经崛起为一个雄心勃勃的、M.C.埃舍尔(M.C. Escher)式的讲故事者。诺兰的作品以时间和记忆为基础,博取大众的欢心,既赚钱又获奖,这也为他赢得了既卖座又有远见的荣誉名声。

尽管诺兰已经成为一名更具创新精神的电影制作人,但他持续成功的秘诀还是在于他能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他的最新大片可以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令人瞠目的感官盛宴,尽管它的首映饱受争议。

在《信条》上映的奇怪环境中,诺兰的这部电影展现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影院体验的坚定捍卫者,诺兰总是兑现他的承诺,将大银幕的力量最大化。《信条》是一部国际间谍悬疑片,背景设定在一个短暂的时空中,是他迄今为止最震撼人心的旅程。

《信条》讲述的是一个秘密特工(由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负责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并将无名主人公投入到“反转”的理论物理学中,也就是逆转物体的熵,让它看起来像是在穿越时间(相对于外部观察者而言)。在温文尔雅的尼尔(《蝙蝠侠》的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帮助下,主角必须阻止一个邪恶的俄罗斯巨头(肯尼斯·布莱纳饰)用一种叫做“算法”的设备来终结世界的企图。

从根本上说,作为一部详细叙述粒子物理学的电影,《信条》并没有对它的时间旅行机制进行详细的揭秘。一位科学家(由法国女演员克蕾曼丝·波西饰演)在向主人公解释反向技术时,以一种粗线条、无精打采、单调乏味的方式讲述了她的对话,所有关于即将到来的毁灭和未来战争带来的碎片流回的谈话都让人觉得好笑。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主角绞尽脑汁思考反转时,她对他说:“不要试图理解它。感觉它。”

这对任何看《信条》的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建议。世界正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中,反转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在我们继续之前,你最好系好安全带。

诺兰给特尼特的主要灵感来自于詹姆斯·邦德,所以他的电影是一场高风险的、全球旅行的冒险,充满了完美的神秘人物,抢劫、飞车追逐、枪战、军事演习、审讯和核按钮,所有这些都融入了情节。故事的中心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政府特工,执行着一项绝密任务。波西甚至扮演了一个Q人物的角色,她教主角射击倒着的武器,这是用来拦截子弹而不是射击子弹。(这种技术在任务进行到一半时就派上了用场,比如主角和尼尔在孟买的一座高楼上进行反向蹦极,以及在一场危险的追逐中,倒着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向后倾斜。

信条也参考了诺兰之前的电影。《记忆碎片》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的顺行失忆,画面中,一支枪不可思议地从桌子上跳了起来,落入了一个伸出的手中,弹壳被打空了,又回到了枪膛里。在《盗梦空间》中,当走廊旋转360度时,一场战斗在走廊中加剧,导致对手双方都从地板到墙壁到天花板倾斜,直到他们想出如何对抗重力。这两个场景在《信条》中都有重复,因为诺兰的回文结构让他能够回顾自己最伟大的作品。

但在诺兰的设计下,《信条》曲折的叙事令人敬畏。《信条》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充满了银色和灰色,其中穿插着不祥的蓝色和红色给某些场景带来了一种催眠般地下世界的光芒。与诺兰一起拍摄《星际穿越》的电影摄影师霍伊特·范·霍伊特马已经习惯了大规模拍摄;从基辅歌剧院的突袭到真实的飞机失事,一切都是用IMAX摄像机拍摄的,给信条一种不同寻常的宏大体验。

但声音是信条的首选武器。这位导演的混音片经常引起轰动,因其压制动作、淹没对话的方式而招致批评。在《信条》中,这种做法达到了高潮,因为角色之间的互动被氧气面罩所掩盖,被浓重俄语口音所阻碍,或者完全消失在不和谐的爆炸声中。枪声、飞机失事和滴答作响的时钟都在《信条》的混音中占了特殊的分量,增加了动作场景的紧张感。

《信条》中的大部分对话本身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以一种让人感觉冷酷讽刺、几乎是解析或自我模仿的方式,强化了电影的间谍风格。“有一场冷战,冷得像冰,”在影片开头的一个场景中,主角的中央情报局(CIA)上司费伊(马丁·多诺万饰)吟唱道。“即使知道它的真实性质,也会失去,这就是划分的知识。”作为对话,这是荒谬和难以理解的。但作为一种故意的间谍语言,它传递出了与配乐一样的悸动和神秘,将观众带入一场有音乐节奏的阴暗游戏。

“我对你的一切都是一个姿势,加上一个词:信条,”费伊继续说。“小心使用它。它会打开正确的大门,但也会打开一些错误的大门。”作为一个回文,这个暗语巧妙地体现了电影的镜像结构。作为一种情节装置,它所做的只是听起来很酷炫。诺兰选择TENET作为片名,有两个原因:在所有旨在揭秘反转的说明性对话中,导演用手势引导观众,让观众先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电影,然后再把握情节。

在2001年上映的太空作品《星际穿越》和更具实验性的《敦刻尔克》中,他已经证明,他甚至没有意识到对话在讲故事中的首要地位。相反,导演经常故意将他的剧本融入混音中,为观众提供一种更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挑战他们首先在感官层面上参与电影。

在所有这些故事中,信条的叙述是如此次要,以至于主角从来没有被命名(除了他字面上把自己称为“主角”),他和尼尔的真实关系也没有透露,直到他们在电影的结局中分道扬镳。《信条》并不一定会奖励重复观看,但从叙事层面上讲,它要求玩家重复观看。这部电影的迷宫情节是非线性的,在你看到所有角色的故事按照诺兰的意图发展之前,你不可能拼凑出所有角色的发展趋势。

这种方式让很多观众感到困惑,但这也符合诺兰的独特模式,即既追求导演风格,又兼顾票房主导地位。很少有其他电影人,即使是像诺兰这样有才干的人,能在一开始就获得如此原创、高成本的创意。但诺兰更进一步。

诺兰是一位异常聪明的导演,他也刻意避免对观众居高临下地说话,他在叙事最复杂的电影中优先考虑密集的视听奇观。除知识分子之外,它们主要以经验的形式存在,而且更容易接近。换句话说:信条是一种氛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