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小学古诗词知多少(四)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佳作展台
中小学古诗词知多少(四)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小学古诗词知多少(四)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图为本文编辑手写本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时苏轼在密州所作。当时由于苏轼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饱受排挤,于是便自求外放,辗转至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二人多多团聚。然而,直至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他调任密州,仍然未能与弟弟苏辙团聚。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独自一人面对一轮明月,趁着酒兴正酣,不由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篇佳作。

中小学古诗词知多少(四)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畅快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如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害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间,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中小学古诗词知多少(四)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此词为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此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此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衬托出自己遗世独立的境遇和略显孤寂的情感。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浮想联翩】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明月表达思念、团圆、忧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你还记得那些带有明月的诗词呢?

中小学古诗词知多少(四)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