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峰,《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9期)
7月11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资子公司并入中国香港中国旅游集团公司。前者不再充当国资有资产的资产监管企业。
这是最近国有企业兼并浪潮中的又一例证。经过一系列密集的兼并重组,国资委直属监管的企业数量从最初的196家大幅减少到105家。
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不难回想起,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曾有过一段"分工"的基调,比如众所周知的电信业分化、民航产业分化等。因此,很容易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种旋转的"分裂"和"组合"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其实,无论是"分"还是"结合",都只是国有企业改革可以选择的具体策略和手段,既然是具体的战略和手段,就必须根据其具体约束灵活把握和切换。这就像世界从来就不是治病万能的灵丹妙药,国有企业改革一路走来改变内外形势,决定了改革的分阶段任务和重点必须不时改变。
当前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实际依据主要在于:
首先,如果国有企业分裂的主要诉求是打破垄断,建立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那么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内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国有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中国香港中国旅游集团和中国旅游集团,由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民营互联网巨头正在利用其线上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业务,因此即使在两家央企合并后,仍需面对越来越严峻、更新迅速的市场挑战,来自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等"重量级"外国巨头的激烈竞争。
其次,如果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追溯到运行短缺经济的压倒性动机,那么竞争推动的产能扩张导致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截然相反的阶段,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例如,在钢铁行业,我国粗钢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产能利用率已经下降到"严重过剩"的不到75%,所以这种情况,考虑到国有企业往往有大规模扩张、轻效提升行为的偏好,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来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是时间关键型危害的有效衡量标准。
第三,如果中国如此所有制的企业改革至今还留下了一个不那么世界性的问题,那就是,究竟是谁,又如何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所有权责任?那么目前的目标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显然是专门针对这一难题的解决,而通过兼并重组,然后把原来只负责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国有企业,建立为国有经营管理的平台,明确了"国有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解决思路。
因此,新一轮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是与时俱进的又一次战略调整。接下来,希望合并后的国有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依靠市场机制,适应市场要求,紧紧围绕质量和效益做强做大,以点对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公众号)
———————————————————

2016年第2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必须经授权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