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峰,《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本文發表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29期)
7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網站公告稱,經國務院準許,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全資子公司并入中國香港中國旅遊集團公司。前者不再充當國資有資産的資産監管企業。
這是最近國有企業兼并浪潮中的又一例證。經過一系列密集的兼并重組,國資委直屬監管的企業數量從最初的196家大幅減少到105家。
關注國有企業改革不難回想起,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曾有過一段"分工"的基調,比如衆所周知的電信業分化、民航産業分化等。是以,很容易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這種旋轉的"分裂"和"組合"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其實,無論是"分"還是"結合",都隻是國有企業改革可以選擇的具體政策和手段,既然是具體的戰略和手段,就必須根據其具體限制靈活把握和切換。這就像世界從來就不是治病萬能的靈丹妙藥,國有企業改革一路走來改變内外形勢,決定了改革的分階段任務和重點必須不時改變。
目前國有企業兼并重組的實際依據主要在于:
首先,如果國有企業分裂的主要訴求是打破壟斷,建立合理有序的競争格局,那麼随着我國市場化程序的不斷推進,以及内外開放的不斷深入,目前國有企業的市場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例如,中國香港中國旅遊集團和中國旅遊集團,由于阿裡巴巴、騰訊、百度等民營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利用其線上資源優勢加強旅遊業務,是以即使在兩家央企合并後,仍需面對越來越嚴峻、更新迅速的市場挑戰,來自加拿大龐巴迪、日本川崎重工等"重量級"外國巨頭的激烈競争。
其次,如果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可以追溯到運作短缺經濟的壓倒性動機,那麼競争推動的産能擴張導緻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截然相反的階段,以解決産能過剩問題。例如,在鋼鐵行業,我國粗鋼産量已占世界總産量的近一半,産能使用率已經下降到"嚴重過剩"的不到75%,是以這種情況,考慮到國有企業往往有大規模擴張、輕效提升行為的偏好,通過大規模的兼并重組來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競争, 是時間關鍵型危害的有效衡量标準。
第三,如果中國如此所有制的企業改革至今還留下了一個不那麼世界性的問題,那就是,究竟是誰,又如何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産的所有權,并承擔由此産生的所有權責任?那麼目前的目标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顯然是專門針對這一難題的解決,而通過兼并重組,然後把原來隻負責國有企業資産管理的國有企業,建立為國有經營管理的平台,明确了"國有改革促進國有企業改革"的解決思路。
是以,新一輪國有企業兼并重組是與時俱進的又一次戰略調整。接下來,希望合并後的國有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依靠市場機制,适應市場要求,緊緊圍繞品質和效益做強做大,以點對點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果。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中國經濟周刊》微信公衆号)
———————————————————

2016年第29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必須經授權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