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在经历危机的学徒制

正在经历危机的学徒制

摘自《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 作者:纪尧姆-杜瓦尔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一直以来,教育系统和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模式都是法德两国不同的重要方面。在德国,学徒制更加流行,只有较少的年轻人继续接受大学教育。

学徒制在法国的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法国人也很愿意采取学徒制。但是,如果不考虑德国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我们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德国教育系统的独特和高效。在德国,工业部门的员工(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法国。另外,实际的内部升职空间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是相对开放的。然而,在法国这样的机会对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遥远。劳动力市场的这些特点是根植于德国社会价值观中的,由于法国和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差异导致了法国想要模仿德国学徒制的教育形式完全是幻想。

但是,这种学徒制对德国来讲越来越没有可持续性。就业人口下降,移民子女难以融入德国社会,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和培训学徒,以及德国人逐渐开始偏离学习科学技术而转向其他学科,这些都是威胁德国未来的重要因素。

德国是最老牌的、为所有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之一。根据OECD 在2009 年的统计,在这些比较富裕的国家中,55岁~64 岁受过高等教育(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德国人口所占比例为83%,而法国的这一比例仅为55%。半个世纪以来,法国在这方面非常落后。在OECD 所统计的国家中,该年龄段平均61% 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德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在这一年龄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受教育人口所占比例更高。我们再回到德国的学徒制,学徒制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职业教育,或者比大学教育时间更短,而且打了折扣。恰恰相反,学徒制是一种高级的针对手工劳动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对战后德国快速重建和德国工业的强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几年来,法国和德国教育方面的差距减小令人满意。2009 年,25岁~34岁的年轻人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在德国为86%,同期法国为84%。法国在这15 年间逐渐缩小了与德国受教育人口之间的差距。1995年—2009年,法国15岁~19岁去上学的年轻人所占比例却有所减少,从89%跌到了84%。这种倒退主要发生在男孩身上,男孩上学的比例还不到83%。德国的这一比例却得以维持在88%。不过,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德国也逐渐丢掉了其教育方面的优势。根据OECD的统计,24岁~34岁的年轻人中接受超过本科教育的人数比例平均值为82%。在这个年龄段,35个参与比较的国家中有14个国家超过德国。而在55岁~64岁年龄段,只有4个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比德国高。98%的韩国年轻人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捷克和波兰是94%,瑞典则是91%。

出人意料的2000年PISA调查

德国教育发展的减缓及其在教育方面优势的逐渐失去,反映了人们对德国近十几年高公共开支的不满,以及移民子女难以融入德国的事实。德国在教育方面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这也成为其在工业发展中是否能够保持领导地位的严重威胁。2000年,OECD公布了第一次国际学生评估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研究的调查结果。为了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和科学知识,该组织在当年对32个国家的18万名15岁的年轻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德国在这三个方面竟然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德国学生获得的成绩在OECD国家中最低。在这项研究中,法国年轻人的表现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微微超过OECD国家平均值。成绩最好的两个国家分别是韩国和芬兰。德国是学生成绩受到社会起源或种族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法国受到这种影响的成分更大,因为法国教育体系更加不平等。这种逐渐下滑的情况与移民的后代成绩普遍不好有很大关系,德国在比利时之后成为OECD国家中社会种族起源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的国家。和法国一样,这种现象中性别特征非常明显,移民子女中男孩成绩不好甚至辍学的比例是女孩的两倍。

德国教育体制严重不平等,甚至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采用统一初中的制度。而法国早在1970 年就开始实施该制度。德国是由各州负责组织学校,因此学校在各州之间有所差异,从国家层面无法达到统一。而且,大多数州还存在三个等级的初中(比法国开始早一年,相当于法国的小学最后一年)。“好”学生会直接进入中学,2010 年有34% 的学生升入中学。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学生都能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一般的学生则会进入职业中学,2010 年有26% 的学生进入职业中学。之后,他们将接受职业教育。而且,其中表现最好的学生则可以重新进入中学一年级。最“坏”的学生则会直接进入职高,2010年进入职高的人大概有16%,他们一旦结束课程就必须工作。一些州(尤其是前东德地区的州)采取了统一初中的制度,叫作综合学校,也就是法国所说的中学。2010 年,这些学校仅仅招收了11% 的德国人。?相比其他学校,这个比例在缓慢上升。2000 年,德国在PISA 调查中出乎意料的糟糕成绩,恐怕就是针对“坏”学生的职高机制引起的不良后果。

有效的反应

在法国,PISA 调查的结果显示,教育系统的失败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教育系统存在局限性,不能够实现法国之前想要达到的效果,调查的结果只是确认了人们心中的想法。但是在德国,该调查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在马丁?路德之后,也就是中世纪末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为了学习《圣经》,人们开始渴望识字。加上德国人古腾堡于1452年发明的印刷技术,德国成为欧洲国家中第一个普及阅读和写字教育的国家。50多年来,德国依旧属于欧洲发达国家中大众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而且,作为一个当之无愧的重视教育的国家,德国对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2000年的PISA调查中成为发达国家中学生成绩最差的国家,对德国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落差。即使对公共财政支出实行严格的控制紧缩政策,但对于这样的耻辱,德国政府还是寻找办法来改变。首先是减少每位老师负责的学生数量,德国人口的减少帮助实现了该政策。另外,政府还鼓励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更多帮助。不到10年时间,这样的做法就有了明显的效果。根据2009年PISA调查的结果显示,德国在三项成绩(阅读理解、数学和科学知识)上恢复到了稍微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位置,并排在法国前面。然而,由于社会种族原因所导致的学生成绩差距,在德国的影响还是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不过,德国受此影响却低于法国,法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社会种族反映到学生学习成绩上最明显的国家。

15年后,德法两国教育系统的差距更加明显。2009年,56% 的法国适龄青年接受普通中学教育,德国的这一比例仅为47%。也就是说,53% 的德国适龄青年选择了职业中学教育,而法国该比例为44%。但是,几乎所有(85%,也就是德国适龄青年总数的45%)选择职业中学教育的德国适龄青年都通过学徒制进入工作领域,而法国每一代青年人中的这一比例不超过12%。

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学徒制,与我们之前所说的企业在德国社会中起到的重大支持作用有着紧密关系。我们很难比较德法两国的学徒制度,因为“学徒”这个名词在德法两国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法国,“学徒”往往令人想到在企业中自愿任人宰割的年轻人,他们负责打扫卫生,给别人倒咖啡,即使这样的现状正在改变。但是在德国,学徒能够真正融入体制,并在职业发展中受到良好的管理和培训,相比于被教育系统淘汰的所谓法国学徒,他们受到了更多保护,而正是这样的培训系统造就了现在德国的年轻人。

正在经历危机的学徒制

然而,让外部人羡慕又嫉妒的学徒制,在德国内部正经历深刻的危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德国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越来越少。和欧洲及世界正在经历的一样,德国企业也在经历短期预算紧张,而这些学徒的未来又不能确定,企业因此越来越不愿意进行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培训一个学徒对于企业短期利益来讲似乎没有任何好处,即使这些学徒的工资在德国和在法国一样,远远低于正式员工。培训学徒的意义,仅仅在于以后他们可以被企业雇用并且一直待在该企业。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不能为学徒提供最终被雇用的保证,他们的事业发展也越来越不明朗。由于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各行业的改革也使学徒制对于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低。随着手工逐渐被机器代替,学徒制的基础——手把手教学逐渐失去了意义。要想掌握工业程序,现在更多需要的是明白机器的运行原理,而这需要更加系统的理论教育。

这些原因导致了学徒岗位需求和供给的不均衡发展。为了阻止这种现象,德国在2004年引入了学徒税,即没有接受足够数量学徒的企业要缴纳一定罚款作为补偿。另外,德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企业之间的学徒制,逐渐取代了企业内部学徒制,这已成为一种主导趋势。这种变化深刻地改变了学徒制的教育形式。同时,国家将结束学校教育但还未找到学徒岗位的年轻人集中起来,为其提供进一步的就业解决方案。尽管劳动力市场不景气,这种机制在2012年还是接受了30万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简言之,学徒制对德国经济的成功,尤其是工业的成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这种机制在德国的未来仍然无法预测,更别提在法国了。

年轻人融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佳方式

学徒制不负众望地发挥着其作用。2011 年,15岁~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在德国为8.6%,在法国则为22.1%。德国、奥地利以及荷兰采用了非常相似的教育体制,同时也成为欧盟国家中仅有的年轻人失业率低于10% 的国家。29 年来,德国年轻人失业率有10 年时间都维持在10% 以下,而法国只在7 年间得以将该比例维持在20% 以下。此处我们仅仅考虑年轻人失业率,如果我们把所有15 岁~24 岁的年轻人考虑在内,而不仅仅是那些在找工作或者已经有工作的年轻人,那么这个差距就更加明显。2011 年,法国失业年轻人占所有年轻人的比例为8.4%,德国则为4.5%,仅为法国的1/2。当然,在人口结构上的差异也是解释该差距的重要原因。德国年轻人总数为73 万,占整体劳动?人口的1.8%;法国有80 万,占整体劳动力人口的3%。这也是很大的差距。

学徒制不是德国年轻人能够很好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唯一原因。德国学生在上学期间,由于课业压力不是太大,上学时间没有那么紧张,因此有很多时间打零工。这种机会让德国学生比法国学生更了解劳动力市场。而且,很多德国学生会在中途停止学业去工作,然后再重拾学业。在法国,暂停学业反而会受到惩罚。这就使德国学生总体来讲相比法国学生更加成熟,因为他们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生活,在毕业时也就更充分地做好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准备。除此之外,德国学校避免填鸭式教育,年轻人在学习成绩上的竞争也没有法国激烈。这有利于德国学生合作互助,并且更有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为德国学生能够轻松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德国教育系统的创造性表现在高等教育上。德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该比例增长非常缓慢。2009年,25岁~34岁的德国人中只有25.7%的人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该比例在55岁~64岁的德国人中为25.3%,30多年间只有0.4%的增长。发达国家中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以色列,该比例增长非常缓慢。但是,该比例在这两个国家要远高于德国。相反,在法国,55岁~64岁人群中该比例仅为18%,在25岁~34岁的年轻人中几乎超过43%。这主要是由于法国具有高级技师教育和技术大学教育。因此,法国是OECD国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所占比例从22%增长到37%。但是,德国这种只有少数精英接受高等教育的体制,似乎对德国的工业竞争力没有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工程师人数增长乏力

无论如何,德国工业发展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那就是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工业增长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学习法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商业等相关专业。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r Deutschen Ingenieure,VDI)曾指出,2011 年有6.5 万个工程师岗位无法找到合适人选,这样的缺口从2000 年开始迅速扩大。

移民可以在未来填补这个空缺吗?欧洲南部国家所遇到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这些国家的年轻人去德国寻找工作的浪潮。但是,这似乎无法填补德国经济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语言原因,德国很难用好这些流入的人才。相反,流入美国的人才资源很好地补偿了美国教育机构的薄弱。这也成为了限制德国经济继续获得成功的一大阻碍。

总体来说,年轻人数量在德国人口结构中相对较少,以及德国学生的在校时间明显少于法国学生(德国7岁~14岁学生的在校时间为6300小时,法国学生的在校时间为7400小时),学徒制在德国占据重要地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却相对偏少,其中原因当然也包含德国教育公共开支低于法国,虽然德国老师拿着比法国老师更高的工资。2008年,德国教育公共开支占国家GDP的4.8%,法国为国家GDP的6%。这是两国公共开支的一个重要差距。如果就人均GDP 来说,法国花费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公共开支分别超出德国13%、30%、21%。这种差距在短期高等教育(法国高级技师教育和技术大学教育)方面达到高潮,法国超过德国57%。然而,在长期高等教育方面,德国却比法国略多。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这种微薄的集体教育投资与男女不平等、威胁着国家未来的低出生率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到目前为止,这并未对德国工业竞争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很难说这种负面影响在今后不会慢慢表现出来。

考虑到并没有那么多的德国年轻人像法国年轻人那样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如果他们不再继续学徒制的职业道路,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是,德国对工业以及体力劳动工作赋予的社会价值要远远高于法国。在工会组织力量强大的情况下,德国行业组织内部社会关系得到很好地规范,相比法国更有力地保护了社会最底层员工的权利。另外,法国年轻人之所以不像德国年轻人那么愿意接受学徒制,是因为学徒制在法国往往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而在德国,即使是从最底层做起,学徒在企业内部也有晋升机会。例如,1995年—2005年担任德国工业巨擘——奔驰集团总裁的约尔根?施伦普(Jürgen Schrempp)就是从机械工程的学徒做起,在奔驰集团一步一步走上最高领导的位置。这样的经历在法国简直无法想象。当然,即使在德国,这样的故事也是比较罕见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的高层领导都是大学博士毕业(在德国,获得大学博士学位会自动享有一种荣誉称呼)。

企业中更高的社会流动性

德国人不像法国人那么幸运,有“大学校”上,德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般都毕业于公立大学,这也让德国的企业高管更有自主性并更加成熟。在法国,这种由于出身对后续事业上升的限制,也成为其想要模仿德国模式的主要阻力之一。德国在国际层面代表了一种很特殊的形式,即使德国的教育系统(包括法国的教育系统)相比其他国家存在更多不平等, 但是德国的社会流动性相比其他国家却更高,而且德国各代人群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相比其他国家也得到有效控制。芬兰和丹麦的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瑞典、加拿大和德国类似,而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则很少发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德国企业里,从最底层做起的员工一样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除了德国工会强大的权力之外,德国工业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种企业内部得到晋升的机会。与之相反,在法国企业中,事业的限制以及以学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存在,成为法国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