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1】</h1>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文中提到杨绛先生的一些趣事,看完正准备退出的时候,一条炸眼的评论闯入我的视线:
杨绛女士!杨绛是女士好吗!!!
我立刻明白了这位读者的意思,随后心情复杂地点了左上角的关闭按钮。
提起杨绛先生,有的人,只知道,她是女性作家。而有的人,从这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先生”的女性,谈到了《唐·吉诃德》,谈到了梦幻骑士,谈到了理想与现实。

奥美著名广告《我害怕阅读的人》中有这样一段: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
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
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
我认为,这是对阅读与不阅读,最好的注释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2】</h1>
178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充满忧虑地评论道,美国人醉心于报纸和小册子,以至于没有时间来看书。
有了报纸尚且如此,更何况电脑和手机。
科技的发展,让海量的垃圾讯息以惊人的速度涌入我们的视野,只要你愿意,每天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各地的奇葩新鲜事。
短视频的发展,更是直接解放了大脑对文字和画面的转换处理过程。所见即所得,看到的一瞬间就足以让廉价的快感流遍全身,然后迅速消失,迎接下一轮刺激。
想要维持这种快速而又几乎无法持续的愉悦,我们不得不一直接受新讯息的刺激,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乐趣的阈值不断攀升。
一旦我们不能马上从中获得快乐,也就没有动力再坚持下去。
北宋教育家程颐,曾说: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可惜,如今绝大部分人,在读书这件事上,都无法久到足以体会其中之味。更多的是,一拿起书,没看两页,就昏昏欲睡。
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太平御览》二卷,却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能让他百忙之中还要抽空坚持阅读的,大概就是读书带来的细水长流的乐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3】</h1>
古时,人们说,开卷有益,几乎无可辩驳。
书,在印刷术出现以前,著于竹帛谓之书,竹是竹简,帛是缣素,一本书由来何其不易,能垂于书者,更是不朽的奇才,传世的经典。
这种与经典奇才对话的阅读,必然开卷有益。而如今,书以极其丰富的形式,低廉的获取成本,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个人IP空前爆发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内容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的生产者,不论是文章还是书籍,都是良莠不齐,不乏粗制滥造。
读什么样的书,塑造了什么样的你。
读书的成本低了,择书的成本却空前地提高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4】</h1>
你的生活里,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常常看书,看不同的书,每一本都能产生共鸣,受益匪浅。
与你聊天时,总是能引用最新学到的观点,但是当你想要和他深入探讨的时候,他却常常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是生搬硬套,不置可否。
而有一部分人,你不知道他究竟看了多少书,什么书,聊起天来,却是信手拈来,他所读所看,最后都从不同的角度与他的观念融合了。听完以后,说不出来哪里厉害,却常常让人茅塞顿开,如沐春风。
这,大概就是经过武装的大脑,和裸奔的大脑,面对新知识,新观点,截然不同的碰撞结果。
所谓武装大脑,我的理解是,对优质的书籍,深入地研读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空无一物的大脑中,浇筑第一层根基,形成基本的价值观。
在没有形成基本价值观和辨别内容优劣的能力之前,你所看的每一本书,每一个观点,都像一个个孤立零散的点,随着新的观点涌入,限于大脑记忆和容量,最久远的那个点就会消失。
而一旦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就像蜘蛛织网,每一个点,都将得到联系,无论你在这张网的哪一点得到什么样的观点碰撞,都将牵动整张网颤动,最后达到新的平衡。
这个过程,就是融合。
我们读书,终其一生,都是在享受这种碰撞,融合,再添生机的乐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5】</h1>
美国著名而又高产的画家摩西奶奶,从77岁才开始作画,而后成为风靡全球的风俗画画家,正应验那句,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作画如此,读书,也如此。
吃惯了高脂高糖的垃圾食品,你愿不愿意花上半天功夫,文火慢炖一锅滋补高汤。
丝丝香味飘出砂锅的缝隙,钻入鼻孔,却要耐着性子等待,最后在升腾的氤氲热气中,喝上一碗温汤,浓郁香醇,回味无穷的那种。
喝过营养浓汤的人,都不再愿意吃那垃圾食品;体会过读书乐趣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漫天的资讯。
而我们,总要读点好书,滋养贫乏的灵魂,才不至于面目可憎,语言乏味
叶小鱼跑跑跑:《文案变现》《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作者,在这个账号上,由她和她的文案训练营的小伙伴为大家写作。欢迎关注账号,了解更多职场成长干货。
本文作者:Y点点,叶小鱼文案训练营6期优秀学员,静能码字,动能暴走的非标准“工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