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伯达因为这两点,才平步青云,成为首席秘书卷首语早年经历人生转折后记

作者:怪味胡豆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卷首语</h1>

曾当过伟人秘书的胡鼎新(笔名乔木),他就很清楚为何陈伯达会受到重用。

王梦奎(曾被胡老邀约做其秘书,但被婉拒了)在和胡老聊天的时候,就询问过这个问题。

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很多人都不怎么熟悉马列文献,而我们的理论和政策,是要和马列文献紧密衔接的,所以就要用到陈伯达这种熟悉相关文献的人”

“也不是说别的人就不能写了,比如我也能写,但我们这些人都不是科班出身,一来没有陈伯达熟悉,二来也没他理解得深刻。陈伯达在苏联系统学习过,是正经的科班出身,再加上他又有很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种人才正是所需要的”

在伟人众多的秘书当中,陈伯达是跟随时间最长的一个,但他的平步青云,并不是依靠时间累积起来的。因为靠着两把刷子,陈伯达才脱颖而出,成为首席秘书,这两把刷子就是:

第一把刷子:他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识;

第二把刷子:他是正经的科班出身,熟悉马列理论。

陈伯达因为这两点,才平步青云,成为首席秘书卷首语早年经历人生转折后记

陈伯达素描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早年经历</h1>

陈伯达出生于福建惠安岭头村,家里也算是个书香门第之家了,虽然是个已经破落的秀才家庭。

陈伯达17岁就毕业在老家的小学工作,当了一名小学老师,过了一年后跑到厦门,还是当小学老师。

这时候的陈伯达还是个幼稚的文艺青年,得益于出生于秀才之家的缘故,他从小就打下了很坚实的古文化基础。

二十岁的陈伯达,在《现代评论》这本杂志上,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寒天》;这篇小说我有幸拜读过,文笔确实不错,只是内容嘛,写的是青春期男子和男子之间,那一份比较朦胧的好感。

有意思的是,从此以后陈伯达就再也没写过小说了。

这也说明陈伯达其实并不想做一个单纯的文人,自古文人学而优则仕嘛,不过他也不想当一个纯粹的政客;那么,他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就是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结合:一个“文名满天下”的政论家。

你若是要他像一个政客那样,四处演讲说话,那是要不得的,就他说着一口闽南话,别人听不懂,别人着急,他也着急。

1927年年底,陈伯达被选派到苏联进行学习,他进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 被分配到了一年级二班。

在前往莫斯科的火车旅途上,陈伯达结识了一个女子,为期十来天的旅程,让两人之间的爱情也开始发芽,并在异国他乡开花。

这一次在苏联的镀金经历,也为陈伯达日后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陈伯达因为这两点,才平步青云,成为首席秘书卷首语早年经历人生转折后记

晚年陈伯达和儿子合影照(右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人生转折</h1>

1930年底,陈伯达回到国内,这时候他26岁,年龄长了,但是名气并没有见长。

经过六年的打拼,1936年的春天,这时候已经32岁的陈伯达进入北方局宣传部,担任部长职务,才算是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名声也很有局限性,离他“文名满天下”的理想还很遥远,甚至都还没摸到边。

1937年下旬,陈伯达从天津坐船到青岛,在一路辗转到了延安,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陈伯达刚到延安的时候,正好遇到陕北公学创办没多久,正需要教员。陈伯达这一来,就好似瞌睡来了送枕头,就被安排进去当了一名教员。

这份差事对于陈伯达来说可就是折磨了,就因为他那一口闽南方言,让下面的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的。无奈之下,陈伯达只好不停的写板书,一堂课下来,说的还没有写得多,与其说是讲课,倒不如说是“写课”更贴切了。

后来没办法了,就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名翻译,把他口中的闽南方言翻译成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这样的情况维持了没多久,陈伯达就被调去了宣传部,担任出版科的科长。

这时候的陈伯达,仍就没有得到重用,因此他的心境不是很美妙。

直到一次在理论座谈会上,陈伯达的辩论引来了伟人的关注,这才让陈伯达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在座谈会结束后,伟人特意把陈伯达留了下来,简单地询问了他一些情况,越发的有了兴趣。

等到了傍晚时分,陈伯达被告知去机关合作社的食堂,伟人在等着他吃晚饭呢。这让陈伯达十分的意外,也十分的激动,他急急忙忙地赶了过去,发现还有一个美国记者也在场。

原来伟人当时在机关食堂宴请美国记者,顺道也把陈伯达也叫过来一起吃饭。

饭后,伟人留下了陈伯达,在得知陈以前在学校讲过先秦诸子的课,这一下两人找到了共同话题,越聊越投机。

最后,伟人提议让陈伯达也开一个课,就专门讲中国古代哲学。

陈伯达因为这两点,才平步青云,成为首席秘书卷首语早年经历人生转折后记

晚年陈伯达

这一次会面,是陈伯达人生的转机,“陈伯达”这个名字也印在了伟人的脑子里。

没过几天,陈伯达的讲座课就开启了,伟人几乎每一次都会去听,一看他老人家都去了,其他人也纷纷慕名而来,这一下陈伯达的名声逐渐传开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后记</h1>

陈伯达真正做到“以文名满天下”还是在1943年的时候,当时他写的一篇《评〈中国之命运〉》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外的舆论关注,“陈伯达”这三个字才真的是声名鹊起。

1988年9月20日,陈伯达因心肌梗塞去世。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没有讣告,以其原名“陈建相”举行。

同年9月30日,媒体上发布了他的死讯:

“本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陈伯达已于9月20日因心肌梗塞在他的家中去世,85岁的陈伯达于去年10月刑满释放。”

全文加上标点符号,总计53个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