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进入北京之后的陈伯达,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发迹,12年后落幕

引言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两个月后,陈伯达跟随部队进入北平,这一年,陈伯达迎来了自己仕途的坦荡之路,这一年,他即将年满45岁。

进入北京之后的陈伯达,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发迹,12年后落幕

01

陈伯达的崛起是在不惑之年,之前的他虽说有那么一点小名气,但也是一直郁郁不得志。

要说他心里没有欲望,不想往高处走,那是不可能的;陈伯达想往上走,但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年龄在增长,职务却一直是原地踏步。

对于搞仕途的人来说,特别是不甘于现状的人来说,职位和名望的一直原地踏步,就是一种煎熬。

1949年3月25日,不惑之年的陈伯达跟随部队进入北平城,如今他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回来。

在他的车子经过北海公园附近的时候,打眼一瞧,看到那个草岚子监狱,陈伯达不由得想起十二年前的自己。

当年在这个监狱里面,淋巴腺滴着浓汁,可怜巴巴的他,胡须拉跨、神情憔悴,当时的他也不会想到,十二年后,自己再次回来的时候,是以胜利者意气风发的姿态。

用这么一句古诗来形容此时的陈伯达,可谓是十分恰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刚进入北平城的时候,陈伯达带着三岁的儿子陈晓农,住在香山碧云寺。

陈晓农是陈伯达和第二任妻子余文菲的儿子,在进入北平城的前一年,陈伯达已经和余文菲离婚了。

父母离婚后,陈晓农就跟随着父亲,可进城之初的陈伯达,开始逐渐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忙碌起来。

无暇顾及儿子,年幼的陈晓农就交给了别人来照顾。

“1949年我三岁,父亲的工作很忙,还要带一个孩子,是很困难的,所以我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警卫员郭运华叔叔照顾”

“有时候父亲以前的助手田家英也过来领我玩,后来请了一个阿姨,就主要靠阿姨来照顾了”

——来源:《陈伯达之命运》,《同舟共进》 2008年第8期,钱伯城 。

进入北京之后的陈伯达,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发迹,12年后落幕

02

三岁的儿子陈晓农,在碧云寺的童年生活倒是显得很纯粹。与之相比,陈伯达就像是一个陀螺一般,连日忙得连轴转。

“父亲和我一起住在香山碧云寺,那时候,我们住在碧云寺哼哈二将门里左侧的一个院落”

“我因为年小,进进出出都要父亲或者别的大人牵着我的手,这里是山坡,台阶很多”

——来源:《陈伯达传》,叶永烈著

对于这种连轴转的忙碌,我想,对于他而言,内心是充满愉悦的。

毕竟,此刻的他,已经年过不惑之年的他,已然在文艺界成为翘楚,在光芒之中忙碌,是充实和愉悦的。

1949年这一年,仅仅从七月到十月,这短短的四个月,作为主角的陈伯达就在各个重要的会议上来回奔波。

这四个月的时间,他大大小小参与了几十个会议,其中很多是以主要身份参与的,而他的发言,他的“指示”,跟随“陈伯达”这个名字,每天都出现在报刊杂志上。

在四十岁之前,陈伯达的最高职务,也不过是宣传部的一个科长。

从1949年开始,他的职务不断升迁,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科学院副院长、马列学院副院长等等。

在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时候,陈伯达的很多职务虽然都挂着“副”字头衔,但不可否认,他的名字每天都见诸于报刊杂志,随着影响力的持续攀升,拿下“副”字头衔,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1958年6月1日,《红旗》杂志正式创刊,陈伯达也被领导钦定为总编辑,成为总编辑的他,麾下也招了不少笔杆子,譬如关锋、戚本禹等等。

进入北京之后的陈伯达,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发迹,12年后落幕

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陈伯达的仕途进入到高光时刻,当时的“两刊一报”是全国舆论的指导方向,而这“两报一刊”每天都能见到陈伯达的名字,以及他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指示”。

毫不夸张地说,这时候的他,掌握着舆论的方向。

如果按1958年这个时间点,作为陈伯达腾飞的起点来算的话,这一年的他,已经54岁了。

出生于1904年的陈伯达,21岁的时候正式踏入仕途(1925年),早年间去莫斯科留过学、也被捕入狱坐过牢,兜兜转转33年,在54岁的时候才算是迎来了自己仕途的高光时刻。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陈伯达的地位进一步攀升,成为“第四号人物”。

不过,在十二年后的1970年,这一年的八月,他腾飞的人生也终究是迎来的折翼,被羁押以后,属于他陈伯达的舞台拉下了大幕。

进入北京之后的陈伯达,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发迹,12年后落幕

后记

打小就跟着陈伯达长大的陈晓农,在父亲保外就医后,承担起了照顾父亲晚年生活的责任。

1981年8月,陈伯达走出监狱,这时候的他77岁;而当年那个三岁小屁孩的陈晓农,也已经成为一个35岁的中年大叔了。

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的陈晓农,也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一副文人的模样。

这陈家,最后还是回归到了一个文人家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