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万大军守不住北平,英勇之师29军,为何在七七事变中不堪一击?

长城抗战被誉为对日反击作战的第一次胜仗,29军第109旅旅长赵登禹率领大刀队夜袭日军,击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我军的风采;死守罗文裕的29军将领刘汝明更是多次出击夜袭,将日寇赶出防线10公里之外,如果不是晋军阵地被日军突破,长城抗战不会虎头蛇尾的结束,要不是装备差、人数少,一个29就能守住热河省,这样一支部队瞬间成为民族英雄,长城抗战的精锐之师名声大噪。

但在短短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守卫北平和天津的29军就变得不堪一击了,此时它已经从20000多人的师级武装,扩大到人数接近10万的集团军规模,拥有37、38、143、132四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还有四个独立旅,面对6万日伪军的进攻几天就全军溃退,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10万大军守不住北平,英勇之师29军,为何在七七事变中不堪一击?

29军骑兵

第29军的官兵原是冯玉祥西北军,中原大战之后被东北军收编,1931年6月整编为第29军,原本是很不受待见的杂牌,但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逐渐控制了东三省,东北军老大张学良随在1932年7月任命29军军长宋哲元为察哈尔省主席,其本意是团结东北军内部力量阻挡日军向东盟扩张(包括察哈尔、热河两省),但却意外给了他最大的机会,随后长期盘踞在这个并不富裕的省份。

长城抗战以日军突入长城以南而破产,《塘沽协定》签订后我军被迫全面撤离长城,29军回防到自己的大本营张家口,失去长城防线后华北门户洞开。此后,华北的中央军按照《何梅协定》撤离北平和天津这两座大城市,为了重新夺回平津的控制权,1935年下半年,原驻察哈尔省会张家口的29军被调往平津,仗着自己不是中央军的身份“优势”,成为平津地区的实际控制势力。

当然了,当时的平津地区充斥着亲日武装,29军并不能有效控制,在这种险境之中并没有让29军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而是迅速陷入奢靡的生活,广置田宅、广纳美人。

10万大军守不住北平,英勇之师29军,为何在七七事变中不堪一击?

29军的高级将领进入北平、天津后不可避免地被腐化,这也是冯玉祥西北军将领的通病,甚至还有人染上了毒瘾。当然了,对这只劲旅的战斗力破坏最严重的,还是高级将领们的军阀风气,他们早就忘了驱逐日寇、保家卫国的豪言壮志,只想永远控制北平、天津这两块肥肉,永保自己的富贵生活。

更有意思的是,高级将领纷纷踏足政界,军事指挥能力直线下降,比如张自忠身为38师师长却兼任天津市长、37师师长冯治安兼任河北省省主席,29军军长宋哲元兼任北平市市长,曾经在喜峰口夜袭日军的旅长赵登禹此时已经是132师师长,此时他也有毒瘾了......,从1935年下半年进入平津,到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短短2年的时间里29军的高级军官退化严重。

10万大军守不住北平,英勇之师29军,为何在七七事变中不堪一击?

29军高级军官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29军高级将领不希望蒋介石的中央军重回平津,一门心思委曲求全、对日妥协,这导致北平的北、东、西三面陷入日伪军包围,日军控制丰台之后实际上是四面包围了北平城,仅剩下一座卢沟桥和一个宛平城充当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在这种情况下宋哲元部还相信日本不会全面进攻,实在是可笑至极。

其实,29军官兵还是很有热血的,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汉奸、日寇斗智斗勇,面临挑衅和不断推进的日伪军毫不妥协、积极对抗,河北的百姓也有很高的抗日情绪,只要29军集中赋税采购武器,短时间内扩军与日伪军作战不存在问题。

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北平北边只有关东军少量部队,东边是冀北保安司令石友三的一万多人,西北方向是4万人左右的伪蒙军,北平城以南的日军少得可怜,再有就是天津方向的部分日本驻军,有10万之众的29军从未想过将他们驱逐出境,也缺乏应对现代战争的清醒认识和准备,面对香月清司1万余人的围攻,北平周围的29军官兵无力招架,因为日军装备100多门火炮和数十架飞机,还有坦克支援作战,缺乏防空、反装甲武器的29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守住阵地的。

10万大军守不住北平,英勇之师29军,为何在七七事变中不堪一击?

那么意外占据平津的29军真的就没有机会吗?答案当然是有的,至少能在华北打出更漂亮的战果,只要29军高级将领有清醒的头脑,集中资源发展军备、积极主动和中央军配合,绝不至于一触即溃、被动挨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