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家讲座|谢有顺解读《朝鲜战争》,重温文艺创作中的“立国之战”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朱绍杰 通讯员 孙旭东 许琦图/广州市社科联提供

“离家尚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9月2日,109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以及1226件相关遗物返回祖国,阔别祖国七十余年后,英雄们终于重归故土。

9月4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在学而优书店开讲,从文学书写与历史真实的角度,解读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朝鲜战争》,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71年前抗美援朝的硝烟战场。这是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第十一届广州学术季“重温红色经典”系列讲座之一。(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名家讲座|谢有顺解读《朝鲜战争》,重温文艺创作中的“立国之战”

文学是活着的历史

这场爆发于1950年的战争是二战之后的首次大规模国际局部战争,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朝鲜战争》便是一部详实讲述这场战争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在讲座中,谢教授从史料收集运用、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描述三个方面,为读者们梳理了朝鲜战争始末。

谢有顺提到,朝鲜战争有关史料的丰富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在我国,著名学者沈志华的研究为朝鲜战争学术研究带来突破与转折。“文学是活着的历史,它让历史变得鲜活,让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生活、如何交往、如何表达感情。”谢有顺这样表述文学对历史再现作用。

名家讲座|谢有顺解读《朝鲜战争》,重温文艺创作中的“立国之战”

不同于历史虚构小说,纪实文学的虚构空间相对有限,特别是战争类的严肃题材。谢教授认为,《朝鲜战争》一书中,不仅有对真实历史的记录,也有作者合理的文学想象,实现了文学性与真实性的平衡,让这本书有血有肉有可读性,既能够真实还原历史,又不失生动地展现感性场景,这是它不同于历史著作的地方。

重温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在

经过长达三年的艰苦战斗,朝鲜战争最终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画上句号。表面上,朝鲜战争是一场平局,但对当时的新中国而言,由于交战双方力量悬殊,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胜利”。它为中国外部环境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正如彭德怀元帅曾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名家讲座|谢有顺解读《朝鲜战争》,重温文艺创作中的“立国之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也向朝鲜战争取材。讲座举行的同一天,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宣布定档9月30日,它将用镜头再次把观众带回71年前那场“卫国之战”的悲壮与惨烈。“电影是形象的艺术,虽然各方面有对镜头语言的考量,但总的来说中国电影对历史的理解、对战争的把握,还处于一个比较浅的层次。”谢有顺说到。

最后,对于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谢有顺认为:“重温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在,这种教育对于年轻人尤为重要。但方式可以多样化,而且需要有人加以引导、解读和启发,营造阅读的氛围。”

【访谈】

还原历史真实是这本书存在的价值

羊城晚报:历史为文学提供素材,文学使历史更加鲜活。如何评价《朝鲜战争》的文学性和历史真实性的平衡?创作的文学性与历史真实性如何兼顾?

谢有顺:因为王树增的《朝鲜战争》这本书是一种纪实文学,它不是历史虚构小说,所以给予作家历史虚构的权利或者自由都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它历史真实的要求会很高,这跟你写一本《康熙大帝》,写一本《太平公主》不一样,虽然他们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但是你大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安排书中的伦理关系、情感关系、社会关系或者各种故事,那像朝鲜战争这么严肃的话题,这么近的一个历史事实,我觉得不一定会给作家这么大的虚构空间。

所以第一个我觉得是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这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否则就不要写朝鲜战争,你可以写一本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你要叫朝鲜战争这4个字,它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效地还原历史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王树增还是对朝鲜战争做了很多案头工作,比如说大量的这种回忆录,大量的当事人的访问,包括他对档案资料,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苏联、中国、美国这些参与方,他们有的资料作家都尽可能读了,而且梳理出了一个脉络。

从叙事上来讲,它也比较讲究文学性。它虽然说有一个时间脉络,但是也有突出重点,包括围绕毛泽东、彭德怀、麦克阿瑟这些重要人物展开,同时他也写到了一些次要人物,比如说某个士兵、某个团长,甚至某一个不知名的通讯兵的故事,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比较强的可读性。

羊城晚报:朝鲜战争研究有一些成果尚未在公众领域传播,甚至一些问题尚存在争议。对这些方面的写作,小说家采取怎样的标准?

谢有顺:文学应该尽可能吸纳新的史料,因为这些史料是有力的旁证,佐证当时的一些历史决策和历史真实。一方面我觉得有些历史疑团可能会永远沉默在历史当中,当事人是怎么想的,背后有什么样的考量,这不完全是我们后人可以分析出来的。

所以,其实每个人掌握的材料,他分析出来的东西都是非常有限的。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还有一些资料是没有解密,尤其是国内涉及我们高级领导人的一些资料还没有完全解密。所以围绕这样一场复杂的战争,我觉得还有很多的文章可做。

因为我们跟朝鲜的特殊关系,现在我们也很难完全自由地探讨朝鲜战争,我们还要顾及邻邦的感受,这也是一个敏感点。我们要考虑到我们两个国家联合作战,这里面就有很多微妙的东西探讨。再比如说关于该不该发动朝鲜战争这样一个讨论,类似这样的问题,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作家可以创作的空间是有限的。

羊城晚报:包括即将上映的《长津湖》,近年来围绕朝鲜战争展开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如何评价?

谢有顺:电影是形象的艺术,它有它的考量,但是我觉得整个电影对历史的理解,对战争的把握,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团队,他们的整体水准都不高,要让他们把握好这个世界不太可能。

像电影《金刚川》,里面为保护一座桥牺牲了很多人,这座桥可能是重要的生命命脉,但在电影里面出现的就是小小的一座桥,小小的桥有必要花那么多人去保护吗?事实上要保护的那座桥绝对是可以通过坦克,可以通过重型战车的桥。如果你保护的就是一座小小的桥,运输都过不去,桥保护来干什么?所以一看就知道导演很外行,做外景的时候应该找一座真正坚固的,能够担负起大动脉的桥,而不是为了风景好,弄一座小小的桥,这是经不起追问的。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阔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