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英雄志003-东吴奠基者孙坚

作者:与美人煮酒

孙坚(155-191年),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者。229年,其次子孙权称帝建立“东吴”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三国英雄志003-东吴奠基者孙坚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画像

《三国志》里说,孙坚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又说孙氏世代在吴地居官。这只怕也如同说曹操是汉相曹参之后、刘备是孝景后裔一样,是后人为其脸上贴金的春秋笔法而已。史书记载,孙坚的父亲叫孙钟(也有说是祖父),东汉末年种瓜为业,这说明孙坚的出身是非常贫寒的。孙坚出生后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他年少时即为县吏,性情宽广豁达。

建宁四年(171年),孙坚十七岁,随父一起乘船去钱塘(今浙江杭州市)途中,正好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商旅行人,一见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过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驶。孙坚见状,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面走、一面用手东西指挥着,好像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似的。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错认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扔掉财货,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海盗而回,其父看得大惊失色,他因此事而声名大振,郡府里征召他代理校尉之职。

熹平元年(172年),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聚集起同伙数以万计。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精良勇敢的壮士千余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这股势力。扬州刺史臧旻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于是他被任命为盐渎县丞(相当于副县长,盐渎在今江苏盐城市),后相继改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县丞和下邳(今山东邳州市)县丞。孙坚历任三县县丞,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同他往来的人,常常达到数百,这里既有乡里耆旧名人、也有任侠好事的少年。孙坚对他们,都像对待子弟亲友一样,接待抚养、尽心尽力。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任命卢植、皇甫嵩、朱儁三大名将分兵讨伐,和三国另外两大巨头曹操、刘备一样,孙坚也参与了这场战争。东汉时期由于实行“察举制”(所谓“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大家大抵都喜欢推荐自己熟悉的人来担任助手,比如在镇压黄巾起义时,皇甫嵩就推荐曹操担任骑都尉(估计在朝为官时颇有交情)、卢植也推荐自己的弟子刘备出来协助自己。孙坚就是被自己的同乡、名将朱儁推荐出来担任佐军司马的,朱儁是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多半从前对孙坚这个小乡党的才能很是了解并且十分赏识。孙坚把他的家眷都安置在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自己在淮、泗一带招募了一些士兵,加上跟随他在下邳县当差的同乡少年,共得精兵一千人。从此,孙坚便率领这些人马随朱儁南征北战,他作战悍猛,常置生死于度外。一次,孙坚乘胜追敌,单骑深入,失利受伤堕马,卧于草中。当时,军众分散,不知他在什么地方。亏得他所乘战马跑回军营,咆哮嘶鸣;将士们随马找去,才在草中发现了孙坚。孙坚回营养了十几天,伤势略好,又奔赴疆场。汝颍地区(大致在今河南南阳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等区域)的黄巾军处于困境,无路可走,固守宛城。孙坚领兵进攻,他独当一面,亲冒矢石,率先登上城墙。他的部众受此鼓励,纷纷紧随其后,于是攻下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朱儁把孙坚的事迹全部呈报给朝廷,朝廷于是任命孙坚为别部司马(暂编部队长官的代称)。

值得一提的是,孙坚率领的这支千余淮泗精兵,后来成为东吴孙氏赖以起家的武装部队。后来为东吴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猛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和朱治、吴景、孙贲、孙河等等,都是在这个时候投奔到他的麾下的。

中平三年(186年),边章、韩遂等在凉州地区(今甘肃等区域)制造骚乱,中郎将董卓前往抵御讨伐,未见成效。朝廷于是派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西讨边章等乱兵,张温奏请孙坚参军事,随从讨伐边章、韩遂、北宫伯玉等乱兵。十一月,张温破北宫伯玉于美阳,战后朝廷拜孙坚为议郎(顾问应对、当值轮守类的小官)。

中平四年(187年),长沙人区星反叛,自称将军,聚众一万多人,攻围城邑。孙坚又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相当于地级市市长)领兵讨伐区星,仅一个月就打败区星,后来又相继讨伐周朝(零陵)、郭石(桂阳)等叛乱。孙坚一一讨平之后,朝廷因功封他为乌程侯,已经实打实地成为一方豪强军阀了。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争权后同归于尽,大汉帝国的外戚和宦官集团势力一举全被荡平。此后,凉州刺史董卓入京霍乱朝廷,天下英雄纷纷起来反抗,孙坚也以长沙太守的身份起兵朝京师杀去。为此他杀死了时任荆州刺史一向有些轻视自己的名士王叡和不肯给自己军队提供军粮的南阳太守张咨。当时孙坚部下已有数万人,后将军袁术上表,表奏他为代理中郎将。

初平元年(190年),孙坚率领着一万多精锐部队进入到鲁阳(今河南鲁山),投靠在袁术麾下。袁术表奏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在鲁阳地区休整,随时准备攻打董卓。

当年冬,董卓派东郡太守胡轸引兵赴鲁阳迎战,当时孙坚正和部属饮酒谈笑,胡轸的先遣骑兵突然袭来。孙坚命令部队整顿阵容,不得妄动,自己则饮酒谈笑自若,敌人的骑兵越来越多,他这才慢慢起身离开席位,引导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城内。孙坚对部将们说:“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诸君不得入耳。”胡轸见孙坚兵马整齐、纪律严明,斗志旺盛,不敢攻城,撤兵离去。这次战争史称“鲁阳之战”,孙坚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示了其善于用兵的胆略和才能,这也是三国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空城计”。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孙坚率军向梁东(今河南伊川县东)进发,辗转攻打洛阳。却被董卓部大将徐荣包围,全军溃败,孙坚仅和十几个骑兵突围逃出(最紧急时孙坚脱下赤厨帻(头巾),让亲信部将祖茂引开敌人,这才有机会从小道逃出重围)。孙坚遭此大败,几乎丧生,但并未灰其心志;他一路收集散兵,进占太谷阳人(今河南临县西),严加戒备,准备伺机再战,以雪耻辱。董卓听说孙坚进占阳人,立即派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带五千人马,前往迎击。胡轸率军到达阳人城下,城中守备十分严密,偷袭不可能成功。这时,军队饥渴困顿,士气低落;加之在夜间,没有堑壕工事防御。将士们刚刚解甲休息,吕布又令人传布谣言,说孙坚率城中将士乘夜来袭。军众黑夜中,不明真假,扰乱奔逃,弃盔甲,失鞍马,十分狼狈。孙坚乘势出城追击,胡轸全军溃败,部下督华雄也被斩杀。

阳人一役获胜,孙坚名声大起,威望更著。有人乘机挑拨袁术,袁术怀疑起孙坚来,不给他运送军粮,孙坚连夜乘马趋驰一百多里到达袁术所居鲁阳。对袁术说:“我所以如此献身不顾,上为国家讨伐逆贼,下为将军报家门私仇。我孙坚与董卓并无刻骨仇恨,而将军您却听信小人拨弄之言,居然对我起怀疑!”袁术心中怀愧,不能自安。孙坚接着说:“现在大功即将告成,然而军粮却供应不上。这形势,跟吴起洒泪西河、乐毅功败垂成,完全一样!请将军明察、深思,早做决断!”袁术于是马上下令给孙坚调拨军粮。

董卓惧怕孙坚的勇武威猛,派部将李傕前往劝说,想与孙坚结为婚姻之好,并且让他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单,答应保举任用他们。在利诱面前,孙坚一身正气,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董卓只得亲自引兵与之交战,结果遭到孙坚重创,他留下吕布掩护,自己转守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孙坚挥兵进攻洛阳,与吕布接战,吕布最终不敌而败走,孙坚大军进入洛阳。当时洛阳空虚,数百里内没有烟火,孙坚见此惨状,无限惆怅,潸然泪下。他命令部队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坚得到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

三国英雄志003-东吴奠基者孙坚

孙坚得传国玉玺

然而,当时关东联军除了孙坚在不断与董卓作战外(当然还有曹操,只不过曹操数次战败),其余群雄早已将这事置之脑后,他们为了扩大势力地盘,纷纷兼并割据。袁绍、袁术虽为兄弟,可互相也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因袁术不赞同袁绍拥立新帝的提议,兄弟两人因此彻底翻脸决裂,袁绍联合荆州刺史刘表牵制袁术、袁术则联络幽州刺史公孙瓒掣肘袁绍。当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董卓未归之时,袁绍却改派周昂为豫州刺史,率兵袭取曾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城。得此消息,孙坚十分感慨:“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起来,我跟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说完,仰天长叹、泪如雨下。然而事到如此,孙坚只好挥师攻打周昂,周昂溃败遁逃。

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袁术为了打破“袁绍-刘表联盟”,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则派大将黄祖在樊城(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邓县(今河南邓县)之间迎战。孙坚首战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今湖北襄阳)。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再次败走,逃到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一带,包括岘首山即下岘、紫盖山即中岘、万山即下岘)之中,孙坚在追击时,黄祖的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可怜一代将星不慎中箭身亡,就此陨落。

关于孙坚战死时间,《三国志》作者陈寿记载为“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但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提出“张璠《汉纪》及《吴历》并以坚初平二年死”。结合孙策被封吴侯时表文,有“臣年十七,丧失所怙”之语,史学界基本认定孙坚战死于初平二年(191年)四月的说法更为准确。

三国英雄志003-东吴奠基者孙坚

孙坚戎装画像

孙坚战死时,年仅三十七岁,他的长子孙策才十七岁,还无法掌控军队,只得由他的侄子孙贲(孙坚胞长孙羌的长子)统率孙坚留下的余部,扶送着灵柩,回归庐江暂时依附于袁术。

孙坚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却留下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朱治、孙贲等猛将率领,由淮泗子弟组成的一支精兵。其长子孙策,最先为了继承父亲的遗业屈事袁术,然后在兴平二年(195年),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数年间就尽得江东六郡,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吴版图。也算不罔“乃父生平之雄”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