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英雄志003-東吳奠基者孫堅

孫堅(155-191年),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東漢末年名将、軍閥,東吳政權的奠基者。229年,其次子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後,追谥孫堅為武烈皇帝,廟号始祖。

三國英雄志003-東吳奠基者孫堅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畫像

《三國志》裡說,孫堅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又說孫氏世代在吳地居官。這隻怕也如同說曹操是漢相曹參之後、劉備是孝景後裔一樣,是後人為其臉上貼金的春秋筆法而已。史書記載,孫堅的父親叫孫鐘(也有說是祖父),東漢末年種瓜為業,這說明孫堅的出身是非常貧寒的。孫堅出生後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他年少時即為縣吏,性情寬廣豁達。

建甯四年(171年),孫堅十七歲,随父一起乘船去錢塘(今浙江杭州市)途中,正好碰上海盜胡玉等人搶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贓。商旅行人,一見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過往船隻,也不敢向前行駛。孫堅見狀,提刀大步奔向岸邊,一面走、一面用手東西指揮着,好像正分派部署人衆對海盜進行包抄圍捕似的。海盜們遠遠望見這情形,錯認為官兵來緝捕他們,驚慌失措,扔掉财貨,四散奔逃。孫堅不肯罷休,追殺一海盜而回,其父看得大驚失色,他是以事而聲名大振,郡府裡征召他代理校尉之職。

熹平元年(172年),會稽郡人許昌在句章興兵作亂,自稱陽明皇帝,聚集起同夥數以萬計。孫堅以郡司馬的身份召募精良勇敢的壯士千餘人,會同州郡官兵,協力讨伐,擊潰了這股勢力。揚州刺史臧旻向朝廷呈報了孫堅的功勞,于是他被任命為鹽渎縣丞(相當于副縣長,鹽渎在今江蘇鹽城市),後相繼改任盱眙(今江蘇盱眙縣)縣丞和下邳(今山東邳州市)縣丞。孫堅曆任三縣縣丞,所到之處,甚有聲望,官吏百姓也親近順服。同他往來的人,常常達到數百,這裡既有鄉裡耆舊名人、也有任俠好事的少年。孫堅對他們,都像對待子弟親友一樣,接待撫養、盡心盡力。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任命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大名将分兵讨伐,和三國另外兩大巨頭曹操、劉備一樣,孫堅也參與了這場戰争。東漢時期由于實行“察舉制”(所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大家大抵都喜歡推薦自己熟悉的人來擔任助手,比如在鎮壓黃巾起義時,皇甫嵩就推薦曹操擔任騎都尉(估計在朝為官時頗有交情)、盧植也推薦自己的弟子劉備出來協助自己。孫堅就是被自己的同鄉、名将朱儁推薦出來擔任佐軍司馬的,朱儁是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人,多半從前對孫堅這個小鄉黨的才能很是了解并且十分賞識。孫堅把他的家眷都安置在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自己在淮、泗一帶招募了一些士兵,加上跟随他在下邳縣當差的同鄉少年,共得精兵一千人。從此,孫堅便率領這些人馬随朱儁南征北戰,他作戰悍猛,常置生死于度外。一次,孫堅乘勝追敵,單騎深入,失利受傷堕馬,卧于草中。當時,軍衆分散,不知他在什麼地方。虧得他所乘戰馬跑回軍營,咆哮嘶鳴;将士們随馬找去,才在草中發現了孫堅。孫堅回營養了十幾天,傷勢略好,又奔赴疆場。汝颍地區(大緻在今河南南陽市、駐馬店市和信陽市等區域)的黃巾軍處于困境,無路可走,固守宛城。孫堅領兵進攻,他獨當一面,親冒矢石,率先登上城牆。他的部衆受此鼓勵,紛紛緊随其後,于是攻下了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宛城區)。朱儁把孫堅的事迹全部呈報給朝廷,朝廷于是任命孫堅為别部司馬(暫編部隊長官的代稱)。

值得一提的是,孫堅率領的這支千餘淮泗精兵,後來成為東吳孫氏賴以起家的武裝部隊。後來為東吳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猛将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和朱治、吳景、孫贲、孫河等等,都是在這個時候投奔到他的麾下的。

中平三年(186年),邊章、韓遂等在涼州地區(今甘肅等區域)制造騷亂,中郎将董卓前往抵禦讨伐,未見成效。朝廷于是派司空張溫代理車騎将軍,西讨邊章等亂兵,張溫奏請孫堅參軍事,随從讨伐邊章、韓遂、北宮伯玉等亂兵。十一月,張溫破北宮伯玉于美陽,戰後朝廷拜孫堅為議郎(顧問應對、當值輪守類的小官)。

中平四年(187年),長沙人區星反叛,自稱将軍,聚衆一萬多人,攻圍城邑。孫堅又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太守(相當于地級市市長)領兵讨伐區星,僅一個月就打敗區星,後來又相繼讨伐周朝(零陵)、郭石(桂陽)等叛亂。孫堅一一讨平之後,朝廷因功封他為烏程侯,已經實打實地成為一方豪強軍閥了。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将軍何進與十常侍争權後同歸于盡,大漢帝國的外戚和宦官集團勢力一舉全被蕩平。此後,涼州刺史董卓入京霍亂朝廷,天下英雄紛紛起來反抗,孫堅也以長沙太守的身份起兵朝京師殺去。為此他殺死了時任荊州刺史一向有些輕視自己的名士王叡和不肯給自己軍隊提供軍糧的南陽太守張咨。當時孫堅部下已有數萬人,後将軍袁術上表,表奏他為代理中郎将。

初平元年(190年),孫堅率領着一萬多精銳部隊進入到魯陽(今河南魯山),投靠在袁術麾下。袁術表奏他為破虜将軍、兼領豫州刺史,在魯陽地區休整,随時準備攻打董卓。

當年冬,董卓派東郡太守胡轸引兵赴魯陽迎戰,當時孫堅正和部屬飲酒談笑,胡轸的先遣騎兵突然襲來。孫堅指令部隊整頓陣容,不得妄動,自己則飲酒談笑自若,敵人的騎兵越來越多,他這才慢慢起身離開席位,引導将士們有條不紊地進入城内。孫堅對部将們說:“向堅是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胡轸見孫堅兵馬整齊、紀律嚴明,鬥志旺盛,不敢攻城,撤兵離去。這次戰争史稱“魯陽之戰”,孫堅不戰而屈人之兵,顯示了其善于用兵的膽略和才能,這也是三國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空城計”。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孫堅率軍向梁東(今河南伊川縣東)進發,輾轉攻打洛陽。卻被董卓部大将徐榮包圍,全軍潰敗,孫堅僅和十幾個騎兵突圍逃出(最緊急時孫堅脫下赤廚帻(頭巾),讓親信部将祖茂引開敵人,這才有機會從小道逃出重圍)。孫堅遭此大敗,幾乎喪生,但并未灰其心志;他一路收集散兵,進占太谷陽人(今河南臨縣西),嚴加戒備,準備伺機再戰,以雪恥辱。董卓聽說孫堅進占陽人,立即派胡轸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帶五千人馬,前往迎擊。胡轸率軍到達陽人城下,城中守備十分嚴密,偷襲不可能成功。這時,軍隊饑渴困頓,士氣低落;加之在夜間,沒有塹壕工事防禦。将士們剛剛解甲休息,呂布又令人傳布謠言,說孫堅率城中将士乘夜來襲。軍衆黑夜中,不明真假,擾亂奔逃,棄盔甲,失鞍馬,十分狼狽。孫堅乘勢出城追擊,胡轸全軍潰敗,部下督華雄也被斬殺。

陽人一役獲勝,孫堅名聲大起,威望更著。有人乘機挑撥袁術,袁術懷疑起孫堅來,不給他運送軍糧,孫堅連夜乘馬趨馳一百多裡到達袁術所居魯陽。對袁術說:“我是以如此獻身不顧,上為國家讨伐逆賊,下為将軍報家門私仇。我孫堅與董卓并無刻骨仇恨,而将軍您卻聽信小人撥弄之言,居然對我起懷疑!”袁術心中懷愧,不能自安。孫堅接着說:“現在大功即将告成,然而軍糧卻供應不上。這形勢,跟吳起灑淚西河、樂毅功敗垂成,完全一樣!請将軍明察、深思,早做決斷!”袁術于是馬上下令給孫堅調撥軍糧。

董卓懼怕孫堅的勇武威猛,派部将李傕前往勸說,想與孫堅結為婚姻之好,并且讓他開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單,答應保舉任用他們。在利誘面前,孫堅一身正氣,他義正辭嚴地拒絕了。董卓隻得親自引兵與之交戰,結果遭到孫堅重創,他留下呂布掩護,自己轉守渑池(今河南渑池縣)。孫堅揮兵進攻洛陽,與呂布接戰,呂布最終不敵而敗走,孫堅大軍進入洛陽。當時洛陽空虛,數百裡内沒有煙火,孫堅見此慘狀,無限惆怅,潸然淚下。他指令部隊清掃漢室宗廟,用太牢之禮祭祀;一個偶然的機會,孫堅得到了漢王朝的傳國玉玺。

三國英雄志003-東吳奠基者孫堅

孫堅得傳國玉玺

然而,當時關東聯軍除了孫堅在不斷與董卓作戰外(當然還有曹操,隻不過曹操數次戰敗),其餘群雄早已将這事置之腦後,他們為了擴大勢力地盤,紛紛兼并割據。袁紹、袁術雖為兄弟,可互相也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因袁術不贊同袁紹擁立新帝的提議,兄弟兩人是以徹底翻臉決裂,袁紹聯合荊州刺史劉表牽制袁術、袁術則聯絡幽州刺史公孫瓒掣肘袁紹。當袁術派孫堅去攻打董卓未歸之時,袁紹卻改派周昂為豫州刺史,率兵襲取曾作為孫堅豫州刺史治所的陽城。得此消息,孫堅十分感慨:“我們同舉義兵,目的是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賊将被掃滅,内部卻如此争鬥起來,我跟誰戮力同心,回天轉日呢?”說完,仰天長歎、淚如雨下。然而事到如此,孫堅隻好揮師攻打周昂,周昂潰敗遁逃。

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袁術為了打破“袁紹-劉表聯盟”,派孫堅征讨荊州、攻打劉表。劉表則派大将黃祖在樊城(今湖北襄陽市樊城區)、鄧縣(今河南鄧縣)之間迎戰。孫堅首戰擊敗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今湖北襄陽)。劉表閉門不戰,派黃祖乘夜出城調集兵士,黃祖帶兵歸來,孫堅複與大戰。黃祖再次敗走,逃到岘山(在今湖北襄陽市一帶,包括岘首山即下岘、紫蓋山即中岘、萬山即下岘)之中,孫堅在追擊時,黃祖的部将從竹林間發射暗箭,可憐一代将星不慎中箭身亡,就此隕落。

關于孫堅戰死時間,《三國志》作者陳壽記載為“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但裴松之注解《三國志》時提出“張璠《漢紀》及《吳曆》并以堅初平二年死”。結合孫策被封吳侯時表文,有“臣年十七,喪失所怙”之語,史學界基本認定孫堅戰死于初平二年(191年)四月的說法更為準确。

三國英雄志003-東吳奠基者孫堅

孫堅戎裝畫像

孫堅戰死時,年僅三十七歲,他的長子孫策才十七歲,還無法掌控軍隊,隻得由他的侄子孫贲(孫堅胞長孫羌的長子)統率孫堅留下的餘部,扶送着靈柩,回歸廬江暫時依附于袁術。

孫堅雖然英年早逝,但他卻留下了程普、黃蓋、韓當、祖茂、朱治、孫贲等猛将率領,由淮泗子弟組成的一支精兵。其長子孫策,最先為了繼承父親的遺業屈事袁術,然後在興平二年(195年),征得袁術許可,東渡長江,數年間就盡得江東六郡,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東吳版圖。也算不罔“乃父生平之雄”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