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作者:陈诗旧文

在诗人眼中,扬州风景美轮美奂。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他觉得扬州的明月最是美丽。而杜牧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他觉得扬州是一位温婉俏丽,绝色无双的女子,没有人比得上她。

扬州风景最美的地方,在十里长街。这里舞台歌榭,美女如云。不过,纵然有这么多的佳丽,但诗人把最高的殊荣,给了他赠别的那位少女,称其是“卷上珠帘总不如”,用最通俗的话说,这条长街上,你是第一。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这位少女能否当得上花魁之誉,早已无可察考,不过,借助杜牧的描绘,后人除了对红衣翠袖佳人的欣赏,更多被逗引而起的,则是对大唐盛世华年的追忆。譬如姜夔,譬如他笔下的那首《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姜夔写这首词时大概20多岁,那一年他经过扬州,满目萧条,想到扬州昔日的繁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于是便有了这首词。这应该算是宋词里最经典的一首《扬州慢》,惊艳千古,愁得令人心碎。

这首词的正文之前,还有个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在这则小序里,词人交代了时间——1176年,冬至,地点——维扬,也就是扬州。序中所提到的“千岩老人”是南宋诗人萧德藻,杨万里在《淳熙荐士录》把他称为第13人,曾盛赞其“文学甚古,气节甚高”。他曾教导姜夔学诗,又将侄女儿许配与他,两人关系甚笃。萧德藻读了这首词后,觉得甚是凄凉,有“黍离之悲”。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词的上阕写扬州城的残破、凄凉景象。词一开头就点明作者的行踪,他来到早有美名的扬州,下马稍驻,本来是想在扬州好好游赏一番的,但触目所见却叫诗人大失所望。

他在杜牧所称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上,所见的不是昔时的繁华景象,而是满眼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入夜后听到的不是欢歌笑语,而是 “清角吹寒”,整个扬州成了一座残破不堪的 “空城”。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 “胡马窥江”所带来的!金兵的多次入侵和掠夺,把一座闻名天下的 “名都”,糟踏得面目全非。这些文字描写的虽然只是作者耳目所及的实景,却深刻逼真地揭露了金兵的残暴行径。

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词人不直言自己的感受,而说“杜郎俊赏”,“重到须惊”,以杜牧之欣赏力和表现力,料他今日重来,也会对扬州的破败景象感到震惊。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才华横溢,写过为人传诵的描写扬州的词句,即使是他这样的妙笔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忧伤心境。两次跌宕,极言扬州的今昔变化对词人的触动之深。起落跳宕的形式,与感情的起伏不平和谐一致。

“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词人选取了二十四桥、芍药这两种代表扬州昔日繁华特点的事物来写。“二十四桥仍在”,只是昔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不见了,只剩下清冷的月光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这甲天下的芍药花又开了,可是却再没有人来“交口称说”,再没有人来插戴了。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也是“庭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了。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

这里的“仍”、“念”二字,包含着词人对往昔的留恋向往、对现实的悲伤惋惜之情。用冷月无声、芍药自开的无情,反衬出人的多情。表达了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波心荡”既是写水波荡漾,又是写词人心情的动荡不安;处处情景交融。

姜夔20多岁写下的一首词,追忆曾经最美的扬州,堪称经典之作

整首《扬州慢》,从序言到结尾,感情基调都显得凄怆而寂寥,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虚写昔日扬州繁华,实写如今战乱下的凋败残破,来进行了一个对比,使得其凄凉哀伤之情更加的鲜明,直击人心。我们不是一直有一句话说“世上最残忍和令人感到的痛苦的事,莫过于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昔日的扬州越美,诗人心中的痛苦就越深。甚至每一个景色,都能勾起诗人心中的哀情。全文用词绝美,惊艳千古,却愁得令人心碎,这样的词读来令人口齿留香,又无限伤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