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朗道三角说明陶冶教育的基本原理

从朗道三角说明陶冶教育的基本原理

基础教育如何把陶冶教育落到实处?对于教育人来说,这是一个大命题。

陶冶教育是一种既有统一的学科要求又有宽泛个人兴趣发展空间的教育。可以把这个特征概括为“统一学科课程保底与个人兴趣自由发展相结合”。这与浸润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浸润教育是追求统一课程目标达到极致的教育。围绕着这个极致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了“秒级管理”。几乎把学生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浸泡在所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之中。而陶冶教育则把统一的课程目标规定为“达标过关”而不追求极致。这是基础教育老师最难突破的一个“思想障碍”。每一科教师都想让学生达到本学科的“极致”那学生必定不堪重负。而且学校就会陷入“为一本书而教,为一本书而考”的恶性循环,学生无法发展自己的兴趣。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是扼杀儿童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是低效率的。这就是欲速不达的道理。

荣获196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朗道曾画下四个几何图形:第一个是正立的锐角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正立的菱形 (◇)、;第三个是两个顶角相对的三角形(乙);第四个是倒立的三角形(▽)。朗道解释说,第一个表示头脑敏锐,底边知识面宽,这类人能做出杰出贡献,如牛顿、爱因斯坦;第二个表示头脑敏锐,底边知识面窄但中间变宽了,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朗道自己就属于这类人;第三个表示缺乏敏锐的头脑,但这种缺陷为宽阔扎实的基础知识所弥补,大部分科学家属于这类人;而第四个则表示头重脚轻,知识面很窄却要面对庞大复杂的问题,这类人通常是一事无成。

朗道三角告诉了我们关于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原理:人的天赋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天赋决定着人的不同发展方向。因此,教育是不能够强求所有的孩子都往同一个发展方向,运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育儿童。在学科教育上,基础教育应当是保底教育,达到了基本要求即为通过。然后留给每个儿童足够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并为之创造相应的条件,使之底边宽泛。对于任何一个儿童来说,正三角形的发展才是最有希望的发展,底边知识能力越宽,发展的高度才会越高。假如我们把儿童仅限于所谓“语数外”的“主科”发展上,那就难免“峣峣者易折”的命运,是走不远的。

陶冶教育并不只是一个空洞的理论,而是有着比较成熟的、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下一篇接着讨论。

【待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