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朗道三角說明陶冶教育的基本原理
基礎教育如何把陶冶教育落到實處?對于教育人來說,這是一個大命題。
陶冶教育是一種既有統一的學科要求又有寬泛個人興趣發展空間的教育。可以把這個特征概括為“統一學科課程保底與個人興趣自由發展相結合”。這與浸潤教育的根本差別在于浸潤教育是追求統一課程目标達到極緻的教育。圍繞着這個極緻的目标,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實作了“秒級管理”。幾乎把學生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浸泡在所規定的“統一學習内容”之中。而陶冶教育則把統一的課程目标規定為“達标過關”而不追求極緻。這是基礎教育老師最難突破的一個“思想障礙”。每一科教師都想讓學生達到本學科的“極緻”那學生必定不堪重負。而且學校就會陷入“為一本書而教,為一本書而考”的惡性循環,學生無法發展自己的興趣。從根本上說,這種教育是扼殺兒童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是低效率的。這就是欲速不達的道理。
榮獲1962年諾貝爾實體獎的科學家朗道曾畫下四個幾何圖形:第一個是正立的銳角等腰三角形(△);第二個是正立的菱形 (◇)、;第三個是兩個頂角相對的三角形(乙);第四個是倒立的三角形(▽)。朗道解釋說,第一個表示頭腦敏銳,底邊知識面寬,這類人能做出傑出貢獻,如牛頓、愛因斯坦;第二個表示頭腦敏銳,底邊知識面窄但中間變寬了,能夠做出一定的貢獻,朗道自己就屬于這類人;第三個表示缺乏敏銳的頭腦,但這種缺陷為寬闊紮實的基礎知識所彌補,大部分科學家屬于這類人;而第四個則表示頭重腳輕,知識面很窄卻要面對龐大複雜的問題,這類人通常是一事無成。
朗道三角告訴了我們關于基礎教育的一個基本原理:人的天賦是有差別的。不同的天賦決定着人的不同發展方向。是以,教育是不能夠強求所有的孩子都往同一個發展方向,運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育兒童。在學科教育上,基礎教育應當是保底教育,達到了基本要求即為通過。然後留給每個兒童足夠的個性化的發展空間并為之創造相應的條件,使之底邊寬泛。對于任何一個兒童來說,正三角形的發展才是最有希望的發展,底邊知識能力越寬,發展的高度才會越高。假如我們把兒童僅限于所謂“語數外”的“主科”發展上,那就難免“峣峣者易折”的命運,是走不遠的。
陶冶教育并不隻是一個空洞的理論,而是有着比較成熟的、可操作性很強的具體方法。下一篇接着讨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