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河南鲁山县:产业拓宽增收路 阔步前行奔向康

作者:中国县域经济报

河南省鲁山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使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扶贫产业蓬勃发展新格局。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产业项目671个,资金8.4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6亿多元投入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0年2月26日,鲁山县正式脱贫摘帽。

产业+规划,绘就群众脱贫增收新蓝图

产业引领,规划先行。鲁山县围绕旅游、种植、养殖、加工、电商、光伏六大特色产业,按照“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全县建设10大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壮大1000个市场前景好、带贫成效明显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等带贫经营主体,实现10000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直接增收,形成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鲁山森林覆盖率达55.8%,森林蓄积量达525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218.5万亩,是河南省25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之一。这些都得益于鲁山县对“生态优先”理念的一路坚守和发展。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魅力县,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鲁山县,近年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建县”战略,把实施国土绿提速行动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增绿护绿生态富民的举措,在全县建设蓝莓、血桃、软籽石榴、酥梨、冬桃等十大生态扶贫产业基地,全县2.5万贫困群众通过增绿护绿实现了增收致富。

产业+品牌,扶贫项目成“知名品牌”

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推进形式,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经营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涌现出了食用菌、蓝莓、酥梨、蜂蜜、牛腿山羊、蒲公英茶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目前,已注册商标29个,三品认证28个,无公害基地21个,地理标志认证3个。该县酥梨、蓝莓等林果成为全省主产地,天健农业蔬菜专供广州、香港,香菇产销量居全省前三,被誉为“中国香菇之都”。

产业+文旅,让“诗意和远方”融为一体

鲁山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A级景区10余个,单体旅游景观2378个,占河南省的6%、平顶山市的56.6%。尧山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鲁山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和质量提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该县围绕全域旅游建设和创特色、塑亮点,建设了画眉谷、龙潭峡等一批特色精品景区和墨子古街、大峡谷漂流、尧山滑雪乐园等一批新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接待服务能力、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景区附近的群众,开起了农家宾馆,发展农家乐旅游,每到节假日,一房难求,一餐难订,农家宾馆达到2000多家,全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从业人员2万多名,近20万群众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鲁山县花园沟村地处深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纯生态天然氧吧。该村对村内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提档升级,将废弃不用的村小学改造成住宿、餐饮为一体的较高档次的四合院清水源山居,在小河道边建设成6间新式民宿,设计改造闲置老旧房屋10处,打造自助农家小院。如今每到节假日,花园沟里客不断。

产业+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鲁山是山区大县,“十三五”期间鲁山县易地搬迁人口3128户11028人。为使搬迁情况稳得住,鲁山县因地制宜建设7个安置点光伏电站、3个扶贫车间、4座蔬菜大棚、3座农家乐宾馆,实施发展产业奖补等激励措施,实现了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开展种植、养殖、加工、转移就业等技能培训23期,培训5000余人次,签订带贫协议30余份,鼓励引导就近就业。建设了32个集中安置点,目前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全县有劳动能力搬迁户共2681户,已全部实现至少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

产业引领,农民增收的道路越来越宽;阔步前行,奔向小康的脚步更快更稳。一个生态宜居、富裕文明、平安幸福的新鲁山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李向东 通讯员 雷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