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陶冶教育与浸润教育之比较(三)

陶冶教育与浸润教育之比较(三)

教育是需要理论的。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实践。

然而,理论首先必须是有用的。所谓“有用”就是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再动听也白搭。

比如浸润教育对提高升学率来说就是有用的。

为什么我在上一篇中却说浸润教育不能普遍推广到基础教育中去呢?

因为浸润教育具有两大“先天缺陷”:

1、 时空的封闭性以及知识面限定的范围比较小。对特定目标有效但不利于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2、 高强度训练,对于孩子的精力来说属于“竭泽而渔”的学习,很难有持久性。时间久了不利于身心健康。

基础教育和目前的高中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一旦进入了高中,就开始了“高考倒计时”。假如我们把一进入幼儿园就设定为“高考倒计时”那就太过分了。事实上有不少人就是这么做的。这对多数孩子来说是有害的。对于社会来说决不亚于是一场“灾难”。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事实就是这样。

基础教育的目标不是高考那又是什么呢?

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确保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重在人格的培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成长为个人生活幸福、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偏离了这个理论与实践,就会给我们的未来埋下深深的隐患。对于一代人来说,甚至是不可逆的危害。

那么,与基础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呢?

答案其实是很明确的,就是陶冶教育或者称之为熏陶教育。

陶冶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教育。环境及知识信息范围有主导却不封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下发生情感、培养兴趣、汲取知识、进行思考、内化社会信息及一般规则,树立起理想并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知识体系和个人能力。

从结构范围上说,陶冶教育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家风、校风和社会风气。这里的“风”是指环境和文化影响的综合。在家庭主要包括家教、家庭行为习惯及家庭成员修养的综合。在学校指以教师(尤其是校长)素养及以行为习惯为主导的学校集体所呈现的文化氛围。在社会则主要指社会环境、社会治安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的综合所形成的影响力。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相融相促的立体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完善结构。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需要有机结合,但毕竟又是相对独立的。假如我们撇开家庭、社会两个方面单单说学校,应当如何开展好陶冶教育呢?

我们下一篇接着谈。

(待续)

2021年6月24日星期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