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教育與浸潤教育之比較(三)
教育是需要理論的。沒有正确理論指導的實踐往往是盲目的實踐。
然而,理論首先必須是有用的。所謂“有用”就是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的理論再動聽也白搭。
比如浸潤教育對提高升學率來說就是有用的。
為什麼我在上一篇中卻說浸潤教育不能普遍推廣到基礎教育中去呢?
因為浸潤教育具有兩大“先天缺陷”:
1、 時空的封閉性以及知識面限定的範圍比較小。對特定目标有效但不利于創新思維及能力的培養。
2、 高強度訓練,對于孩子的精力來說屬于“竭澤而漁”的學習,很難有持久性。時間久了不利于身心健康。
基礎教育和目前的高中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一旦進入了高中,就開始了“聯考倒計時”。假如我們把一進入幼稚園就設定為“聯考倒計時”那就太過分了。事實上有不少人就是這麼做的。這對多數孩子來說是有害的。對于社會來說決不亞于是一場“災難”。不管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事實就是這樣。
基礎教育的目标不是聯考那又是什麼呢?
基礎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確定兒童順利“實作社會化”,重在人格的培養,實作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最終成長為個人生活幸福、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這是個理論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如果我們的教育偏離了這個理論與實踐,就會給我們的未來埋下深深的隐患。對于一代人來說,甚至是不可逆的危害。
那麼,與基礎教育目标相适應的教育方法是什麼呢?
答案其實是很明确的,就是陶冶教育或者稱之為熏陶教育。
陶冶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開放式”教育。環境及知識資訊範圍有主導卻不封閉。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設定和利用各種情感和環境因素,讓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下發生情感、培養興趣、汲取知識、進行思考、内化社會資訊及一般規則,樹立起理想并形成具有個性化特點的知識體系和個人能力。
從結構範圍上說,陶冶教育包括三個大的方面:家風、校風和社會風氣。這裡的“風”是指環境和文化影響的綜合。在家庭主要包括家教、家庭行為習慣及家庭成員修養的綜合。在學校指以教師(尤其是校長)素養及以行為習慣為主導的學校集體所呈現的文化氛圍。在社會則主要指社會環境、社會治安以及社會文化氛圍的綜合所形成的影響力。
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相融相促的立體化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完善結構。
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需要有機結合,但畢竟又是相對獨立的。假如我們撇開家庭、社會兩個方面單單說學校,應當如何開展好陶冶教育呢?
我們下一篇接着談。
(待續)
2021年6月2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