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嘉靖王朝的权利之争--张骢 2

文章参考来源: 当年明月大作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h1>

嘉靖想操纵一个听话的木偶,张骢想入内阁,但是却不容易。张骢不是庶吉士出生,进内阁需要民主推荐,还要内阁列出名单,由皇帝拍板。张骢前两条都不符合,唯有皇帝同意这根救命稻草。

皇帝陛下可以下中旨,让张骢入阁。皇帝可以不经过内阁讨论推举,直接任免人员或是颁布法令。

但是问题是皇帝愿意给,大臣不愿意要。在大臣眼中,只有民主推荐的才名正言顺,靠皇帝下旨升官的不要脸。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张骢并不是不想走这条路,只怪自己名声太差,皇帝还没下中旨,内阁大臣和言官们放出话,只要皇帝下中旨,立即用封驳权,把旨意退回去。张骢只得找到杨一清帮忙。

杨一清答应了张骢,这位政治老手在退休前又重新入阁。而皇帝确实下中旨提升张骢,结果弹劾奏章排山倒海。但是在杨一清的安排下,张骢终于入阁成为大学士。

张骢被无数人踩,心理扭曲,凡是不听他的,不服他的,都被他恶整,无数官员怕他又恨他。嘉靖八年,张骢派手下言官弹劾杨一清,骂他是“奸人”,杨一清上折为自己辩护,顺便骂了张骢,并提出辞职。

皇帝不同意,反而指责张骢。原来嘉靖年少时,他老爹兴献王曾经说过,朝中有此三人,必定国家兴旺,百姓无忧。这三人就是李东阳,刘大夏和杨一清。

言官们吃过张骢的亏,如今见他失势,又是一阵口水横飞。嘉靖皇帝要张骢辞职。张骢和桂鄂收拾东西,连夜逃出了京城。还不到一个月,皇帝又将张骢叫了回来。毕竟张骢在大议礼时为嘉靖立下大功,皇帝对他还是很有感情的。冷静后,又让张骢继续当内阁大臣。

杨一清又提出辞职,这是他的个人愿望。在言官和张骢的推波助澜下,皇帝恩准杨一清回家安度晚年。张骢却不放过他。

杨一清和张永是好朋友。张死后,他的家人请杨一清为张永写墓志铭,并给了杨一清二百两白银。张骢以此为由头,说杨一清贪污二百两黄金,狠狠告了一状。杨一清被削去官职,收回赏赐,经受不住打击去世。

杨一清死后,爬上首辅位子的张骢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殊不知他的好日子即将到头。嘉靖九年二月,皇帝突然交给张骢一封奏折,意味深长地要他好好看看,并记得回禀。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张骢看到奏折后,恼羞成怒,感到强有力的威胁。奏折建议天地分开祭祀,单独祭天以示庄重。要知道张骢就是靠议礼发迹的,在他看来,写这封奏折的人夏言是抢饭碗的。

夏言是江西贵溪人,中进士比张骢早,只中了三甲,没机会选为庶吉士进翰林院,也进步了六部。夏言留在北京,去了小衙门应人司。行人司只有八品,专门跑腿办事,是个不起眼的部门。

但是夏言跑腿的对象是皇帝,专门领受皇帝的旨意,传送各部各地,并汇报实行情况。这样看来,他的工作很有前途,毕竟能天天见到皇上。伴君如伴虎,这份工作风险也很高。

夏言虽然职位低,但办事能力强。另外他有三个长处。他长得好,普通话说得好,还擅长写青词。任何时候,一个人得帅,还是有优势的,谁都愿意早上起来看到个长得赏心悦目的人。

明朝的时候,普通话还不是官方语言,很多官员只会将地方话,汇报工作时也会惹得皇帝头大。夏言就不一样,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

这两个优势,夏言很快升为兵部给事中。夏言的奏折得罪了张骢,他发动收下的言官上书大骂夏言,惹怒了嘉靖。张骢忽略了一件事,嘉靖自然是赞成夏言的看法,不然也不会给他看。言官倒霉进了大牢,而夏言被升为侍读学士,受四品衔。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张骢准备了后着对付夏言。他命令手下人密切监视夏言的一举一动,日夜不停地对夏言发动言论攻击,试图精神上打垮对方。但是夏言口才非常好,文笔犀利,反应速度快,在掐架方面很有天赋。张骢的骂战不起作用。

张骢为了扳倒夏言,利用手中权利,开始结党发动组织讨伐自己的政敌,张骢的举动无意中开启了党争时代。夏言孤军奋战,无所畏惧,正所谓敌来一个灭一个,来一双灭一双,大有越战越勇的劲头。

此时,张骢的心理疾病达到了顶峰。为了得到皇帝的认可,他突发奇想,把主意打到孔老二的身上,说什么孔子名不副实,没有为社会做具体贡献,应该除掉封号降低身份。

大臣们都不敢得罪首辅张骢,年轻的翰林徐阶列出八条理由反驳张骢。无奈之下,张骢约见徐阶,软硬兼施,对方不为所动。徐阶甚至讥讽张骢靠议礼升官,不是翰林,来路不正。张骢气急败坏,第二天给徐阶定了“倡导邪说”的罪名,把他发配福建延平府。

张骢的同党越来越多,对夏言的攻击越来越猛烈,夏言整日孤身一人,泰然自若,他的这种态度激发了很多痛恨张骢的大臣,他们愿意团结在夏言周围打倒张骢。但是夏言婉言谢绝了所有的帮助,宁愿一人扛。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

夏言之所以孤身对抗张骢,是因为他了解嘉靖皇帝。这位皇帝不会放过那些敢于威胁皇位的人。张骢结党,闹得轰轰烈烈,自然让皇帝生了戒心。权力的膨胀意味着死亡,毕竟威胁皇权的人,下场通常不会很好。

皇帝很快对张骢转变了态度,经常大骂他,还屡次反驳他的建议和奏折,让他大失脸面。张骢很快发现情况不对,更加让他下定决心尽快除掉夏言。在他看来,只要夏言解决了,皇帝又会重新信任他。

到了嘉靖十年七月,因皇帝还没有儿子,行人司长官薛侃准备上奏折,提议在皇室中挑选一位宗亲培养,毕竟这是关系江山社稷的大事。

薛侃带着自己的奏折,找好朋友太常侍卿彭泽商议,彭泽是张骢的同党,他假意赞成,还抄录了薛侃的奏折给张骢,张骢又给了嘉靖,并说是夏言指示薛侃写的。

薛侃触犯了嘉靖的逆鳞,被下大牢,由刑部审讯。薛侃为人很硬气,不肯指认夏言。督察院御史汪鋐是张骢的人,为了嫁祸夏言,还特地请他来旁听。

汪御史一开始就直接将矛头对准夏言。夏言当即拍案而起,要打汪鋐。夏言还当场与张骢撕破脸,审判官只得要张骢回避。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6">

张骢立即跑去给嘉靖告状,说夏言和审讯的两位官员是犯罪同伙。嘉靖很不好糊弄,他下令把这三个人抓起来,并要求尽快审讯,要亲自过目证词。

张骢很头疼,此事现在很棘手。折腾了好多天,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官员给出了结论:奏折是薛侃自己写的,彭泽诬陷夏言。

嘉靖很快释放了夏言三人。嘉靖发火了,他最恨敢于利用自己的人。不久之后,在朝堂上,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薛侃奏折的抄录版还给了张骢,还不忘提一句那是张骢交给自己的。

这下大臣们都知道张骢嫁祸夏言,是卑鄙小人。张骢因此事前途尽毁。相反,夏言红得发紫,很多人来攀附他。

张骢选择致仕躲避风头,夏言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做事勤奋,从不结党,嘉靖很满意,就升他做了礼部尚书。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7">

嘉靖十年,张骢退休回家,不久又跑回来,无论他怎么闹腾,也没人理他。到了嘉靖十四年,张骢申请退休,嘉靖曾挽留过他一次,但是本人态度坚决,皇帝终于批准,并加以表彰,发给路费。

张骢黯然离京,多年前他正是由此路春风得意入京,经历十一年的风雨飘摇,他由小人物逆袭,如今又复归小人物。世道变化反复无常,不过如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