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骆氏之人物

骆氏之人物

骆俊(?- 197),字孝远,浙江义乌人。少为郡吏,察孝廉,举为尚书郎。东汉灵帝时,擢为陈相。当时政治-,群雄并起,割据混战。与陈接境的汝南葛陂盗贼并起,陈四面受敌。在此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俊厉威武,保疆域。出仓见谷,以赈贫民。于是邻郡士庶,皆往归之。建安二年,后同其相邻的袁术僭号称帝,袁术军队饥困,向俊求粮。俊疾恶袁术,不予答复。袁术大怒,暗地派人将俊杀害。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浙江义乌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其部曲。因战功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任濡须督。

骆宾王(约626- 687),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初唐四杰之一。唐龙朔初年,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武则天光宅元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徐敬业败亡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

骆安(1472- 1549),字时泰,号月崖,湖广宁远(今新田)人。弘治七年,随兴献王朱祐杬移居湖广安陆州。历任群牧所千户、仪卫司千户。政绩斐然。正德十六年,明世宗入继大统,安以护驾功,授锦衣卫指挥同知,令世袭;祖母、母亲、妻子皆封为淑人;祖父、父亲追赠官职;皇帝且下诏,修缮骆安父母的墓地,并遣官祭祀。二年,升锦衣卫都指挥使,多次得到蟒服、绣春刀的赏赐。主政以英明仁厚著称。骆安性格直率,憎恨以公徇私,得罪不少人。九年,被弹劾下台,降为指挥佥事。二十八年,卒于北京,葬都城南五里祖茔。

骆问礼(1527- 1608),字子本,号缵亭,浙江诸暨人。嘉靖年间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继任南京刑科给事中。秉性刚方,行止高洁;遇事敢言,不避权贵。隆庆六年,神宗继位,诏起言官,迁扬州府推官,升南京工部主事、福建湖广副使等职。后乞终养归。

骆思恭(?- 1636),湖广宁远(今新田)人。万历间,以京卫武学会举,获得上升途径。累官少傅兼太子太傅、少保兼太子太保、掌锦衣卫事都指挥使、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又联合当时驻京的衡阳、永州、郴州等地士绅,创建上湖南会馆,以为到京乡绅停骖之所。今上湖南会馆有专门祭祀他的牌位。崇祯九年,病疾于北京。赠太傅,赐葬有加。

骆尚志(生卒不详),号云谷,浙江绍兴人。明朝抗倭名将。初任大同参将,征剿西虏颇有战功。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骆尚志以原官钦差浙直、调兵神机营左参将入朝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加副总兵职衔。后来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并从军中选派教师向朝鲜军队传授枪、剑、狼筅等戚家军武艺,形成“朝鲜十八般武艺”,协助朝鲜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流传。二十二年,率兵回国,驻扎蓟州,后累擢神枢营右副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骆日升(1573- 1623),字启新,号台晋,福建惠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副使。天启三年,四川土司脖拜叛乱。朝廷命骆日升为监军,以兵点甲,马烙号的办法“核军实不稍假借”。另一土司奢寅趁火打劫,唆使其部将樊龙、樊虎以请发军饷为借口发动叛乱,骆日升仓促率兵制止,反被执,不屈骂盗贼被害。

骆从宇(生卒不详),号乾沙,浙江德清人。万历年间进士。由翰林官累迁礼部侍郎,忤魏忠贤,被罢职归乡。崇祯继位,授南京礼部侍郎。

骆养性(1592- 1649),字泰如,湖广宁远(今新田)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人物、清朝首位总督。天启三年,恩荫锦衣卫百户。崇祯帝继位,官锦衣卫都指挥使,并加太子太傅、左都督。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养性被农民军抓获酷刑拷打,献银三万,改羁押。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养性率明朝文武官员及百姓,出城迎接太子。结果来的却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众人惊愕,养性逐率众降清。顺治元年六月,清廷令养性以原官外总督天津,加太子太师。七月,上疏奏免明季加派钱粮,得旨允许。十月,因擅迎南明使臣陈洪范、左懋第等人,被清廷革去总督职。顺治六年,授浙江掌印都司,寻死。

骆秉章(1793—1866),字龠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晚清八大名臣之一。道光十二年进士。历任编修、御史、湖南巡抚。后赞助曾国藩编练乡勇。咸丰末年,任四川总督,同治二年,在大渡河边击败太平军,杀害石达开,加太子太保。遣部追击太平军余部于陕、甘、贵州,封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以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同治六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四川资中人。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光绪十九年,进士。二十一年,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二十四年,任京师大学堂提调。三十二年,赴日本研习法政,三十四年,回国主持桂林法政学堂。宣统二年,任山西提学使。1912年,被选为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出任都督府顾问、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职。1916年,撰文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在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处任教,并参与筹组四川高等学校,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