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駱俊(?- 197),字孝遠,浙江義烏人。少為郡吏,察孝廉,舉為尚書郎。東漢靈帝時,擢為陳相。當時政治-,群雄并起,割據混戰。與陳接境的汝南葛陂盜賊并起,陳四面受敵。在此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俊厲威武,保疆域。出倉見谷,以赈貧民。于是鄰郡士庶,皆往歸之。建安二年,後同其相鄰的袁術僭号稱帝,袁術軍隊饑困,向俊求糧。俊疾惡袁術,不予答複。袁術大怒,暗地派人将俊殺害。
駱統(193年-228年),字公緒,浙江義烏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吳國将領。二十歲時已任烏程國相,任内有政績,使得國中民戶過萬。又遷為功曹,行騎都尉。曾勸孫權尊賢納士,省役息民。後出任為建忠中郎将。将軍淩統逝世後,統領其部曲。因戰功遷偏将軍,封新陽亭侯,任濡須督。
駱賓王(約626- 687),字觀光,婺州義烏人。初唐四傑之一。唐龍朔初年,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禦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武則天光宅元年,徐敬業起兵讨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徐敬業敗亡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空門。
駱安(1472- 1549),字時泰,号月崖,湖廣甯遠(今新田)人。弘治七年,随興獻王朱祐杬移居湖廣安陸州。曆任群牧所千戶、儀衛司千戶。政績斐然。正德十六年,明世宗入繼大統,安以護駕功,授錦衣衛指揮同知,令世襲;祖母、母親、妻子皆封為淑人;祖父、父親追贈官職;皇帝且下诏,修繕駱安父母的墓地,并遣官祭祀。二年,升錦衣衛都指揮使,多次得到蟒服、繡春刀的賞賜。主政以英明仁厚著稱。駱安性格直率,憎恨以公徇私,得罪不少人。九年,被彈劾下台,降為指揮佥事。二十八年,卒于北京,葬都城南五裡祖茔。
駱問禮(1527- 1608),字子本,号缵亭,浙江諸暨人。嘉靖年間進士。初任行人司行人,繼任南京刑科給事中。秉性剛方,行止高潔;遇事敢言,不避權貴。隆慶六年,神宗繼位,诏起言官,遷揚州府推官,升南京工部主事、福建湖廣副使等職。後乞終養歸。
駱思恭(?- 1636),湖廣甯遠(今新田)人。萬曆間,以京衛武學會舉,獲得上升途徑。累官少傅兼太子太傅、少保兼太子太保、掌錦衣衛事都指揮使、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又聯合當時駐京的衡陽、永州、郴州等地士紳,建立上湖南會館,以為到京鄉紳停骖之所。今上湖南會館有專門祭祀他的牌位。崇祯九年,病疾于北京。贈太傅,賜葬有加。
駱尚志(生卒不詳),号雲谷,浙江紹興人。明朝抗倭名将。初任大同參将,征剿西虜頗有戰功。萬曆北韓戰争爆發前,駱尚志以原官欽差浙直、調兵神機營左參将入朝作戰。立下赫赫戰功,加副總兵職銜。後來幫助北韓訓練軍隊,并從軍中選派教師向北韓軍隊傳授槍、劍、狼筅等戚家軍武藝,形成“北韓十八般武藝”,協助北韓編成《武藝圖譜通志》,流傳。二十二年,率兵回國,駐紮薊州,後累擢神樞營右副将、左軍都督府都督佥事。
駱日升(1573- 1623),字啟新,号台晉,福建惠安人。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四川按察副使。天啟三年,四川土司脖拜叛亂。朝廷命駱日升為監軍,以兵點甲,馬烙号的辦法“核軍實不稍假借”。另一土司奢寅趁火打劫,唆使其部将樊龍、樊虎以請發軍饷為借口發動叛亂,駱日升倉促率兵制止,反被執,不屈罵盜賊被害。
駱從宇(生卒不詳),号乾沙,浙江德清人。萬曆年間進士。由翰林官累遷禮部侍郎,忤魏忠賢,被罷職歸鄉。崇祯繼位,授南京禮部侍郎。
駱養性(1592- 1649),字泰如,湖廣甯遠(今新田)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人物、清朝首位總督。天啟三年,恩蔭錦衣衛百戶。崇祯帝繼位,官錦衣衛都指揮使,并加太子太傅、左都督。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養性被農民軍抓獲酷刑拷打,獻銀三萬,改羁押。李自成退出北京後,養性率明朝文武官員及百姓,出城迎接太子。結果來的卻是大清攝政王多爾衮,衆人驚愕,養性逐率衆降清。順治元年六月,清廷令養性以原官外總督天津,加太子太師。七月,上疏奏免明季加派錢糧,得旨允許。十月,因擅迎南明使臣陳洪範、左懋第等人,被清廷革去總督職。順治六年,授浙江掌印都司,尋死。
駱秉章(1793—1866),字龠門,号儒齋,廣東花縣人。晚清八大名臣之一。道光十二年進士。曆任編修、禦史、湖南巡撫。後贊助曾國藩編練鄉勇。鹹豐末年,任四川總督,同治二年,在大渡河邊擊敗太平軍,殺害石達開,加太子太保。遣部追擊太平軍餘部于陝、甘、貴州,封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以四川總督協辦大學士。同治六年卒。贈太子太傅,谥文忠。
駱成骧(1865—1926),字公骕,四川資中人。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光緒十九年,進士。二十一年,中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二十四年,任京師大學堂提調。三十二年,赴日本研習法政,三十四年,回國主持桂林法政學堂。宣統二年,任山西提學使。1912年,被選為四川省臨時議會議長,出任都督府顧問、四川籌赈局督辦等職。1916年,撰文反對袁世凱稱帝。晚年在四川法政學校、成都高等師範學校等處任教,并參與籌組四川高等學校,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