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No.15“你开心就好”——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大家好,这里书本滑栏目,本期继续和大家探索晚期希腊的学说。此前的第4期(【哲学篇·第四期】皮浪:你说的都对,但我就是不一定相信)、13期(No.13 崇高的理想,理性平等的起源——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和14期(No.14 号称遵守自然律的斯多亚学派,真有那么“自然”吗?)分别为大家介绍了晚期希腊的皮浪主义和斯多亚学派,本期,则向大家分享以“快乐”、“享乐”著称的伊壁鸠鲁主义。

No.15“你开心就好”——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

如往期所言,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哲学家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幸福生活等伦理问题,故而,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都需要指出,在他们看来的幸福是什么,包含了世界如何运转,什么是幸福,如何认识到这个幸福,如何才能达到幸福?这种种的问题,就使得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学说都同样涵盖了本体论/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等这几个领域,以此来分别回答上述问题。

形而上学上,斯多亚学派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与logos学说;而伊壁鸠鲁则继承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原子本身有重量,自身即在做无规律的下落运动,不同原子的之间产生碰撞从而才产生如此千变万化的世界。在认识论/逻辑学中,斯多亚学派推崇逻辑推论,传承了亚里士多德辩证法的传统;伊壁鸠鲁学派则进一步将德谟克里特的学说发扬光大,“大逆不道”的推崇感觉主义,认为知识的来源即是感觉,感官知觉正是正确认识的基础,我们看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真的,带来柏拉图所说的“意见”的谬误,只是因为判断出错了,而非感觉出错,这一点与近代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十分相似。

既然有此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基础,也就决定了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截然不同。在形而上学的推导下,世界本身即是无序的原子所构成,那么“命运”和命定论的说法在伊壁鸠鲁这里自然就站不住脚。每个人的人生就是自己的人生,随机、偶然地出生,又随机、偶然地死亡,并不像斯多亚学派所说的“人生如舞台”,那么,每个人便有自主决定生命、改变生活轨迹的权利。与此同时,在认识论的角度上,伊壁鸠鲁学派推崇以感觉为认识基础,那么对于个人的生活来说,对生活的好与坏,自然也就是感觉上的好与坏,感情同时也显明了人具有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因此,伊壁鸠鲁指出,伦理学中的善,即是快乐;恶,则是痛苦。

No.15“你开心就好”——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正因为将快乐视作善,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又被称作快乐主义。从亚里士多德至晚期希腊这段时间,伦理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幸福。伊壁鸠鲁认为,为了能幸福地生活,必须学习伦理学,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所以,在伊壁鸠鲁这里,快乐便是幸福的代言词。追寻快乐的哲学,即是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

不过,虽然是快乐主义,但不像我们字面意义上所认为的偏向于享乐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追寻快乐,且每一种快乐都有其自身的吸引力所在,然而却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同样的,也并不是所有痛苦都需要避免。比方说,有的快乐之后可能带来的是快乐的丧失,甚至是带来痛苦,而有的痛苦之后可能会带来长期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前者的快乐并不值得追求,后者的痛苦理应承受。除了后果的不同以外,快乐也有强度的区别,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倘若没有精神的快乐,肉体的快乐不可能。伊壁鸠鲁以两种方式区分出不同的快乐,以此来说明哪些快乐更加高级,哪些快乐更加值得选择。

一种分类法是按需求与自然的关系划分,最低级的自然的和必需的快乐,比如食欲;又有自然却非必需的,如性欲;还有非自然且非必需的,如虚荣心、荣誉、权力欲等等。另一种则是区分为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动态快乐和平静而长久的静态快乐,前者主要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玩耍;后者则为痛苦的消除,如不饥饿、不口渴,无忧无虑的状态。有此区分之后,延续着希腊思辨的传统,“静态”往往是高于“动态”,因为“静”的东西往往都是持久而平和的,动态的东西稍纵即逝,比如自然的却非必需的性欲的满足,在短暂的快乐之后,迎来的却是空虚,如同上文所说的,有些快乐之后伴随着的是痛苦。而且,满足一个欲望之后,往往带来的又是新的对另一个欲望的期待,在对动态快乐的追求中,所得到的快乐总是在增加或减弱,无法享受快乐会带来心灵不安的痛苦,过度享受快乐也同样会带来痛苦。伊壁鸠鲁指出,“当我靠面包和水而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就洋溢着快乐;而且我轻视奢侈的快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

No.15“你开心就好”——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也就是说,伊壁鸠鲁所推崇的静态快乐,需要的是持久平和,这一点也是符合古希腊哲学中精神价值大于肉欲价值的传统。从肉体上,需要身体健康,自然和必需的快乐需要满足,但不必过度追求这类口舌之欲的享受,通俗点讲,就是吃少了饿,吃多了撑,刚刚好就够。精神上,则需要审慎的生活,保持宁静的态度对待一切,不过分追求自然的却非必需的以及既不自然也不必需的快乐。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伊壁鸠鲁主义犹如禁欲主义一般要求人降低快乐的阔值,仅仅去满足简单的快乐就够了。虽然在理论等级上,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但也并不代表动态快乐不重要。相反,他认为动态快乐的刺激丰富了对不同快乐的体验,结合到他的感觉主义认识论中,这种种动态快乐的体验形成个人的回忆和认知,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摆脱痛苦。从他的角度而言,只要这类动态快乐不会妨碍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那么就可以放心追求。他认为,正因为大家不知道哪些快乐值得追求,哪些快乐需要适度,所以才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生活,谨慎地对待每一个诱惑。他也像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德性”是重要的,一个有德性的人,便是一个能在追求快乐时审慎权衡的人。故而,需要学习哲学以此去理解事物、理解自然、理解适合人的快乐。

伊壁鸠鲁主义的伦理学细说下来,并没有如斯多亚学派般的世界大同情怀。作为同时期的两门学说,如果说斯多亚学派放诸四海皆准,适合应用于社会、政治上的实践;那么伊壁鸠鲁主义则旨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切切实实地过好自己的幸福生活,于个人自我修养的角度上看,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也无可指责。

可惜的是,一切实践学说只要传承下去便无可避免的功利化或庸俗化,如胸怀天下平等的斯多亚学派久而久之则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统治学说,如同儒家思想从一开始的以仁爱人变为以仁治人;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在日后又逐渐沦为纨绔子弟享乐避世的开脱,又多么像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之“越名教而任自然”和“放浪形骸,得意忘象”的情操,不与昏暗时世同流合污的魏晋风骨,在后世传承之中,却被后人曲解为单纯地放荡。中国哲学中的儒家与斯多亚,玄学与伊壁鸠鲁主义,在伦理学层面上可谓相当相像。

晚期希腊的四大哲学流派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其中之三,下期预告,开创三位一体的新柏拉图主义。这里是书本滑栏目,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点个赞,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书目: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梯利,贾辰阳 解本远译,《西方哲学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版

罗素,何兆武 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2015版

冯达文 郭齐勇, 《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