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字明华。河北省滦县人。50 余年来,裴文中曾在全国许多地区进行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调查,且他多年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他在研究总结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又对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作了综合研究,对中国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裴文中的主要著作如下:《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
★★贾兰坡: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河北省玉田县人。贾兰坡早年参加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对这个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从50 年代起,贾兰坡的工作更多地转向周口店以外地区,足迹遍及全国。其中,对华北地区的研究用力最勤,收获最多,他主持和参加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主要有:主持了丁村遗址的发掘和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研究工作。贾兰坡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猿人》、《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等。
★★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省高阳县人。苏秉琦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主持工作的30 年中,为办好这个专业、培育考古人才,充实全国各地的考古队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苏秉琦从1934 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苏秉琦的主要学术论著还有《瓦鬲之研究》。
★★★细石器文化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距今 10000——7000 年。如陕西大荔沙苑 、山西沁水下川等地。以细小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如以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峙峪文化、许家窑文化均具细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如我国最早的细石器文化发现于河南灵井、陕西大荔沙苑等地;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延续到铜石并用的时代。我国细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 、新疆一带。细石器文化传统可能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
★★★水洞沟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曾多次发掘。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凹缺器和尖状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 、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据测定,水洞沟遗址的年代为距今 38000 年或 34000 年。从地层上看,可能比萨拉乌苏遗址稍晚。
★★★蓝田人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 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估计为 780 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共生的动物群有四十一种,其中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毛冠鹿,带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陈家窝的蓝田人化石有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 80-75 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 53 万年。
★★干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 、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 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考古发掘中 ,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今壮、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即由此发展而来。此外,西伯利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干栏式建筑。
★★★峙峪文化以山西朔州桑干河上游的峙峪遗址而得名,距今约三万至一万年,遗址中除发现晚期智人的一块枕骨外,还发现二万余件石器及大量动物化石,这些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硅质灰岩、燧石和火成岩等,都是从当地的砂砾岩层中就地取材。智人们用它们打制规整的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细小型石器。它对研究细小石器的特征、弓箭的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穿孔石墨装饰品,骨制尖状器,有刻画痕迹的骨片,显示出峙峪遗址中的居民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审美意识。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对明确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存在着细小石器文化系统有重要作用。
★★金牛山文化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于辽宁营口田屯村附近的金牛山。遗址有 3 个发掘地点,其中 A 点堆积分上、下两部分,金牛山文化是指下部堆积遗存。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A 点洞穴第六层曾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和用火遗迹。人类化石有较完整的头骨 、脊椎骨、肋骨、髋骨等共 50 余件,属一刚成年的男性个体 。石器的打片、加工方法和类型都与北京人接近。在地层中发现的厚约 30 厘米的灰烬层中有大量兔类、鼠类和鹿类肢骨烧骨。与金牛山文化共存的动物化石有最后似剑齿虎、变种狼、中国貉、三门马、梅氏犀、肿骨大角鹿等。
★★★瓮棺葬 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见于史前时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但日本在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有成人瓮棺葬。欧洲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一些文化,还盛行以瓮棺盛放骨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常有儿童瓮棺葬 ,一般用 2 或 3 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居住面下,也有专门的儿童瓮棺葬墓地。有人将洗骨葬和火葬的葬具称作藏骨器或骨灰瓮 ,以区别于一般瓮棺。
★★★石片石器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经过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双重作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和作战的主要器具。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或多边加工。由于刃部的加工部位以及形式的不同,有短刮削器、长刮削器 、圆刮削器、刃刮削器等。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尖,以利于刺割。其他像桂叶顺、矛头和镞等武器的出现时间稍晚,大都是从两面细致加工,也属于这一类器形的范畴。雕刻器系在石片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可用来雕刻骨角器及其艺术品。两端器出自砸击法的石片,两端的打击的痕迹,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遗物。此外,在石片两侧打缺口的粗糙石刀,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收割工具。
★★★巫山人1985 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 2 颗臼齿的残破直立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1986 年又发掘出 3 枚门齿和一段带有 2 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 116 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学者研究,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约 201~204 万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