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考古學通論」第三章 舊石器時代 名詞解釋

★★裴文中:中國現代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北京人第一個完整頭蓋骨化石的發現者。字明華。河北省灤縣人。50 餘年來,裴文中曾在全國許多地區進行地質學、古生物學和考古學的調查,且他多年主持周口店的發掘工作。他在研究總結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基礎上,又對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作了綜合研究,對中國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裴文中的主要著作如下:《周口店洞穴層采掘記》、《周口店山頂洞之文化》、《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等

★★賈蘭坡:中國現代考古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河北省玉田縣人。賈蘭坡早年參加周口店的發掘工作,對這個世界聞名的早期人類遺址的發掘與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從50 年代起,賈蘭坡的工作更多地轉向周口店以外地區,足迹遍及全國。其中,對華北地區的研究用力最勤,收獲最多,他主持和參加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主要有:主持了丁村遺址的發掘和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研究工作。賈蘭坡的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猿人》、《舊石器時代文化》《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等。

★★蘇秉琦: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河北省高陽縣人。蘇秉琦在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主持工作的30 年中,為辦好這個專業、培育考古人才,充實全國各地的考古隊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蘇秉琦從1934 年起在陝西省的渭河流域從事田野調查,并參加了寶雞鬥雞台墓地的發掘。在他所著的《鬥雞台溝東區墓葬》報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問題。蘇秉琦的主要學術論著還有《瓦鬲之研究》。

★★★細石器文化黃土高原多處發現該時代文化遺址,距今 10000——7000 年。如陝西大荔沙苑 、山西沁水下川等地。以細小打制石器為主要特征。石器原料主要為石髓、瑪瑙、燧石等。有多角錐狀石核、細長石片(石葉)、小石片等,已出現複合工具,如以小長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廣泛使用弓箭。峙峪文化、許家窯文化均具細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細石器文化繁盛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如我國最早的細石器文化發現于河南靈井、陝西大荔沙苑等地;可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甚至可以延續到銅石并用的時代。我國細石器文化廣泛分布于東北、内蒙古、甯夏、甘肅 、新疆一帶。細石器文化傳統可能與當時人類以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有關。

★★★水洞溝文化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位于甯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水洞溝。曾多次發掘。水洞溝石器以矽質灰岩、石英岩和燧石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進的間接打擊法和修理台面技術生産出薄長而兩測大緻平行的石葉,再用它們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邊刮器、凹缺器和尖狀器等工具。這些工具與歐洲的莫斯特文化 、奧瑞納文化的同類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東西文化關系的學者重視。據測定,水洞溝遺址的年代為距今 38000 年或 34000 年。從地層上看,可能比薩拉烏蘇遺址稍晚。

★★★藍田人藍田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屬直立人。分别發現于陝西 藍田縣的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公王嶺的藍田人化石有頭蓋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顆臼齒,同屬于一個成年人,可能是女性。頭蓋骨低平,額部明顯傾斜,眉脊骨粗壯,骨壁厚,腦量小,估計為 780 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現出較為原始的形态。在藍田人化石的層位中發現有大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為簡單的錘擊法,石片一般未經第二步加工即付諸使用。共生的動物群有四十一種,其中包括大熊貓、東方劍齒象、毛冠鹿,帶有強烈的南方動物群的色彩。陳家窩的藍田人化石有下颌骨,屬于一個老年女性。公王嶺藍田人距今大約 80-75 萬年,陳家窩藍田人距今約 53 萬年。

★★幹欄住宅建築形式之一。又稱高欄、閣欄、麻欄。分兩層,一般用木、竹料作樁柱 、樓闆和上層的牆壁,下層無遮攔,牆壁也有用磚、石、泥等從地面砌起來的。屋頂為人字形,覆寫以樹皮、茅草或陶瓦。上層住人,下層用作圈養家畜或置放農具。此種建築可防蛇、蟲、洪水、濕氣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氣候潮濕地區。古代中國南方盛行幹欄式建築,距今 7000 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的木建構築,是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在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考古發掘中 ,也發現過不少陶制幹欄式建築模型。今壯、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築形式即由此發展而來。此外,西伯利亞、東南亞、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也有幹欄式建築。

★★★峙峪文化以山西朔州桑幹河上遊的峙峪遺址而得名,距今約三萬至一萬年,遺址中除發現晚期智人的一塊枕骨外,還發現二萬餘件石器及大量動物化石,這些石器的原料有脈石英、矽質灰岩、燧石和火成岩等,都是從當地的砂礫岩層中就地取材。智人們用它們打制規整的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等細小型石器。它對研究細小石器的特征、弓箭的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穿孔石墨裝飾品,骨制尖狀器,有刻畫痕迹的骨片,顯示出峙峪遺址中的居民已經有了初步的文化審美意識。該文化以細小石制品為主要特征,對明确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存在着細小石器文化系統有重要作用。

★★金牛山文化中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發現于遼甯營口田屯村附近的金牛山。遺址有 3 個發掘地點,其中 A 點堆積分上、下兩部分,金牛山文化是指下部堆積遺存。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A 點洞穴第六層曾發現了一批人類化石和用火遺迹。人類化石有較完整的頭骨 、脊椎骨、肋骨、髋骨等共 50 餘件,屬一剛成年的男性個體 。石器的打片、加工方法和類型都與北京人接近。在地層中發現的厚約 30 厘米的灰燼層中有大量兔類、鼠類和鹿類肢骨燒骨。與金牛山文化共存的動物化石有最後似劍齒虎、變種狼、中國貉、三門馬、梅氏犀、腫骨大角鹿等。

★★★甕棺葬 古代以甕、罐一類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見于史前時代。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但日本在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有成人甕棺葬。歐洲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一些文化,還盛行以甕棺盛放骨灰。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裡常有兒童甕棺葬 ,一般用 2 或 3 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數埋在居住區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居住面下,也有專門的兒童甕棺葬墓地。有人将洗骨葬和火葬的葬具稱作藏骨器或骨灰甕 ,以差別于一般甕棺。

★★★石片石器指從石塊上打下的石片經過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狀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雙重作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生産和作戰的主要器具。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邊或多邊加工。由于刃部的加工部位以及形式的不同,有短刮削器、長刮削器 、圓刮削器、刃刮削器等。尖狀器是沿石片相鄰的邊加工成銳尖,以利于刺割。其他像桂葉順、矛頭和镞等武器的出現時間稍晚,大都是從兩面細緻加工,也屬于這一類器形的範疇。雕刻器系在石片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可用來雕刻骨角器及其藝術品。兩端器出自砸擊法的石片,兩端的打擊的痕迹,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遺物。此外,在石片兩側打缺口的粗糙石刀,則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收割工具。

★★★巫山人1985 年,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發掘出一段帶有 2 顆臼齒的殘破直立人左側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1986 年又發掘出 3 枚門齒和一段帶有 2 個牙齒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國乳齒象、先東方劍齒象、劍齒虎、雙角犀、小種大熊貓等 116 種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動物化石。經學者研究,龍骨坡遺址出土的遺物代表了一種直立人的新亞種,後被定名為“直立人巫山亞種”(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稱之為“巫山人”,距今約 201~204 萬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内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發展的程序,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對于研究人類的起源和三峽河谷的發育史,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