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龙”之名

说到龙虾,你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夏季夜市上那一盘盘被烹煮得通红、麻辣鲜香的“小龙虾”?严格来说,“小龙虾”属于冒名顶替,它们大多生活在水塘、沟渠中,是一种淡水动物。不过,在大海中,还真有一类威武雄壮的虾以“龙”为名,它们才是“龙虾”这一名称真正的主人。

以“龙”之名

龙虾没有“大钳子”

在某些高档酒店或海鲜市场,你能看到一些长20~30厘米、重0.5千克上下的大虾。与小龙虾相比,它们堪称庞然大物。它们颜色多样,有红褐、天蓝、青棕……除此之外,它们身体上还点缀着五彩斑斓的斑块和突起。这类虾,就是真正的龙虾。

以“龙”之名

这些货真价实的龙虾怎么没有“大钳子”呢?其实,“龙虾”是个很含混的称呼,并非单指一种动物,而是对多种体形较大的虾类的统称。细细数来,全世界被称为“龙虾”的动物共有上百种之多!从动物学角度来说,龙虾属于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无螯下目、龙虾科,共有约20种,较为常见的有锦绣龙虾、日本龙虾、澳洲岩龙虾等。它们共有的特征是身材粗壮、体表多刺、触角发达,但唯独缺少“大钳子”,也就是“大螯”,“无螯下目”之名便由此而来。

以“龙”之名

不是龙虾的“龙虾”

那么,那些具有大螯的“龙虾”又是何方神圣呢?它们来自龙虾的一个远亲——螯虾下目家族。顾名思义,螯虾下目的成员都有钳子般的大螯。大螯其实是由第一对足演化而来的,因此螯虾下目的成员又被称为“螯虾”。

以“龙”之名

根据大小、生存环境的不同,螯虾又分成两大类群。“小龙虾”就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螯虾,大名叫“克氏原螯虾”。螯虾中也有“巨无霸”,例如美食家常说的波士顿龙虾,其大名为“美洲螯龙虾”,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沿海的大型海螯虾。宽扁而有力的大钳子是它们的标志性特征。

以“龙”之名

海洋热带的穴居者

不同于喜欢淡水的小龙虾或喜欢清凉海水的波士顿龙虾,龙虾青睐温暖的海水。亚热带海域的岩礁区和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区是它们最喜欢的环境。龙虾是穴居动物。白天,它们躲在洞里,将长长的触角探出洞口,感知周围的环境,一旦遇到试图侵入的敌害,就猛烈挥舞触角御敌。到了夜晚,它们则爬出洞穴,到海床上觅食。蠕虫、软体动物、海参乃至一些海洋动物的尸骸都是龙虾的美餐。

以“龙”之名

龙虾喜欢独居,但如果藏身之处太少,也会“凑合”着挤在一起。尽管拥挤,龙虾仍会用第一对触角来控制与其他个体的距离,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龙虾还能感知彼此的健康状况,如果某只龙虾生病,其他龙虾便会“孤立”它,防止疾病传播。

以“龙”之名

龙 虾 火 车

虽是穴居者,但龙虾并不“宅”。每年,很多龙虾会进行一次长途迁徙,可能是为了前往海水温度和盐度更适宜的区域,也可能是为了繁殖。

以“龙”之名

迁徙本身很无聊,但龙虾却走出了“仪式感”。迁徙时,十几只乃至几十只龙虾常常一起行动。它们排成一列,后一只龙虾的触角搭在前一只龙虾的尾巴上,形成一支类似火车的队伍,这就是著名的“龙虾火车”。这种迁徙方式完美展现了“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起到抵御敌害的作用。

以“龙”之名

在漆黑的海底,龙虾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走对了方向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龙虾能感知地球的磁场,并以此作为判定方向的依据。至于龙虾究竟是如何使用“地磁导航”的,目前尚无定论。

传 奇 一 生

龙虾的寿命能超过30年,在虾中算得上长寿种类。但是,并不是所有龙虾都能顺利长大,从一枚卵长成一只龙虾要通过若干考验。雌虾产卵后,不释放到海水中,而是将其黏附于尾部,更准确地说是腹部下方。雌虾会携带这些卵长达数月,等待孵化。刚孵出的幼体一点儿都不像“龙”,更像某种水蚤。这一时期的个体被称为“蚤状幼体”,经过蜕皮后,则会变为具有一对大眼的“大眼幼体”。在这两个阶段,龙虾幼体浮游在海中,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经过多次蜕皮后,幼体才渐渐有了龙虾的样子,拥有长而有力的触角和适宜爬行的足等。这时,它们会爬到海床上,寻找石缝、洞穴,过起昼伏夜出的生活,直到长成威武雄壮的成年龙虾。

以“龙”之名

目前,成熟的人工养殖龙虾体系还未形成。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龙虾为野生。长成一只体重超过500克的龙虾往往需要3年多的时间。越来越大的龙虾捕捉量对很多龙虾物种的生存造成了威胁。看了这篇文章,下次面对饭店或海鲜市场中的龙虾时,不妨想一想,还要不要吃它们呢?

另外:我们的“海洋探秘”小程序已于近日上线。功能多多,趣味多多,签到积分更有好礼相送。赶快扫码参与进来吧!

以“龙”之名

/ end

以“龙”之名

相关链接

1.寒武纪的霸主——奇虾

2.寒武纪小怪物

3.深海鱼影

4.水母传奇

5.干货丨海上阅兵中方舰艇识多少?

6.一篇文章了解我国的6次海上阅兵

以“龙”之名

版权声明:若需转载、修改原文,请后台联系“探秘君”修改权限。

以“龙”之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