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龍蝦,你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夏季夜市上那一盤盤被烹煮得通紅、麻辣鮮香的“小龍蝦”?嚴格來說,“小龍蝦”屬于冒名頂替,它們大多生活在水塘、溝渠中,是一種淡水動物。不過,在大海中,還真有一類威武雄壯的蝦以“龍”為名,它們才是“龍蝦”這一名稱真正的主人。

龍蝦沒有“大鉗子”
在某些高檔酒店或海鮮市場,你能看到一些長20~30厘米、重0.5千克上下的大蝦。與小龍蝦相比,它們堪稱龐然大物。它們顔色多樣,有紅褐、天藍、青棕……除此之外,它們身體上還點綴着五彩斑斓的斑塊和突起。這類蝦,就是真正的龍蝦。
這些貨真價實的龍蝦怎麼沒有“大鉗子”呢?其實,“龍蝦”是個很含混的稱呼,并非單指一種動物,而是對多種體形較大的蝦類的統稱。細細數來,全世界被稱為“龍蝦”的動物共有上百種之多!從動物學角度來說,龍蝦屬于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十足目、無螯下目、龍蝦科,共有約20種,較為常見的有錦繡龍蝦、日本龍蝦、澳洲岩龍蝦等。它們共有的特征是身材粗壯、體表多刺、觸角發達,但唯獨缺少“大鉗子”,也就是“大螯”,“無螯下目”之名便由此而來。
不是龍蝦的“龍蝦”
那麼,那些具有大螯的“龍蝦”又是何方神聖呢?它們來自龍蝦的一個遠親——螯蝦下目家族。顧名思義,螯蝦下目的成員都有鉗子般的大螯。大螯其實是由第一對足演化而來的,是以螯蝦下目的成員又被稱為“螯蝦”。
根據大小、生存環境的不同,螯蝦又分成兩大類群。“小龍蝦”就是一種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螯蝦,大名叫“克氏原螯蝦”。螯蝦中也有“巨無霸”,例如美食家常說的波士頓龍蝦,其大名為“美洲螯龍蝦”,是一種生活在北美洲沿海的大型海螯蝦。寬扁而有力的大鉗子是它們的标志性特征。
海洋熱帶的穴居者
不同于喜歡淡水的小龍蝦或喜歡清涼海水的波士頓龍蝦,龍蝦青睐溫暖的海水。亞熱帶海域的岩礁區和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區是它們最喜歡的環境。龍蝦是穴居動物。白天,它們躲在洞裡,将長長的觸角探出洞口,感覺周圍的環境,一旦遇到試圖侵入的敵害,就猛烈揮舞觸角禦敵。到了夜晚,它們則爬出洞穴,到海床上覓食。蠕蟲、軟體動物、海參乃至一些海洋動物的屍骸都是龍蝦的美餐。
龍蝦喜歡獨居,但如果藏身之處太少,也會“湊合”着擠在一起。盡管擁擠,龍蝦仍會用第一對觸角來控制與其他個體的距離,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龍蝦還能感覺彼此的健康狀況,如果某隻龍蝦生病,其他龍蝦便會“孤立”它,防止疾病傳播。
龍 蝦 火 車
雖是穴居者,但龍蝦并不“宅”。每年,很多龍蝦會進行一次長途遷徙,可能是為了前往海水溫度和鹽度更适宜的區域,也可能是為了繁殖。
遷徙本身很無聊,但龍蝦卻走出了“儀式感”。遷徙時,十幾隻乃至幾十隻龍蝦常常一起行動。它們排成一列,後一隻龍蝦的觸角搭在前一隻龍蝦的尾巴上,形成一支類似火車的隊伍,這就是著名的“龍蝦火車”。這種遷徙方式完美展現了“團結就是力量”—能夠起到抵禦敵害的作用。
在漆黑的海底,龍蝦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走對了方向呢?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龍蝦能感覺地球的磁場,并以此作為判定方向的依據。至于龍蝦究竟是如何使用“地磁導航”的,目前尚無定論。
傳 奇 一 生
龍蝦的壽命能超過30年,在蝦中算得上長壽種類。但是,并不是所有龍蝦都能順利長大,從一枚卵長成一隻龍蝦要通過若幹考驗。雌蝦産卵後,不釋放到海水中,而是将其黏附于尾部,更準确地說是腹部下方。雌蝦會攜帶這些卵長達數月,等待孵化。剛孵出的幼體一點兒都不像“龍”,更像某種水蚤。這一時期的個體被稱為“蚤狀幼體”,經過蛻皮後,則會變為具有一對大眼的“大眼幼體”。在這兩個階段,龍蝦幼體浮遊在海中,以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經過多次蛻皮後,幼體才漸漸有了龍蝦的樣子,擁有長而有力的觸角和适宜爬行的足等。這時,它們會爬到海床上,尋找石縫、洞穴,過起晝伏夜出的生活,直到長成威武雄壯的成年龍蝦。
目前,成熟的人工養殖龍蝦體系還未形成。市場上的絕大多數龍蝦為野生。長成一隻體重超過500克的龍蝦往往需要3年多的時間。越來越大的龍蝦捕捉量對很多龍蝦物種的生存造成了威脅。看了這篇文章,下次面對飯店或海鮮市場中的龍蝦時,不妨想一想,還要不要吃它們呢?
另外:我們的“海洋探秘”小程式已于近日上線。功能多多,趣味多多,簽到積分更有好禮相送。趕快掃碼參與進來吧!
/ end
相關連結
1.寒武紀的霸主——奇蝦
2.寒武紀小怪物
3.深海魚影
4.水母傳奇
5.幹貨丨海上閱兵中方艦艇識多少?
6.一篇文章了解我國的6次海上閱兵
版權聲明:若需轉載、修改原文,請背景聯系“探秘君”修改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