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田
一、当前病虫害发生情况
1、棉铃虫:据灯诱一代成虫6月15日开始羽化,据性诱笼观测,6月21日诱蛾数量上升,6月22日长势旺的棉田落卵量开始增加。由于时代重叠,田间各龄幼虫都存在,目前主要以2—3龄幼虫为主,棉田有卵株率在0—1%,最高达3—5粒,幼虫最高百株虫口1头,棉田卵和幼虫量较去年同期偏少,长势旺的棉田在6月24--28日前后进行了防治。据地头杂草(苘麻和龙葵)上监测,单株卵量1-3粒,最高达4—8粒,幼虫量1—2头。田间很少见幼虫蛀蕾情况,蛀蕾率较低在1—3%。测报灯监测一代成虫羽化情况如图:
羽化情况
2、棉叶螨:6月14—25日气候条件有利于该虫的生长发育,田间扩散、蔓延的速度较快,个别较重的地块在打顶前进行了防治。目前由于棉花长势旺,掩盖了该虫田间发生情况,在田间属于隐形发生,田间普遍有螨株率0--1%,最高达2—3%,百株螨量3—5头,最高达13头,目前的农事操作(打顶)对该虫的蔓延非常有利,当前棉叶螨总体发生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偏轻发生。
3、棉蚜:受近期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棉蚜的生长发育,棉蚜的数量迅速上升,多为无翅蚜,有翅蚜很少,有蚜株率增加,普遍有蚜株率在1—2%,最多达5—8%,严重地块的流油、卷叶率10--15%,6月下旬对个别发生重的地块进行了防治。
4、盲蝽:目前是盲蝽的危害高峰期,百株虫口0—1头,靠近苜蓿地块的棉田百株2—4头。当前总体发生程度为轻度发生。
5、双斑萤叶甲:经过6月中下旬的防治,目前田间发生量较6月中旬有所减轻,对棉田没有造成危害,据目测百株0—1头,最高达2--3头,总体发生程度是轻度发生,个别地块属于中度发生。
6、棉花枯、黄萎病:进入6月下旬该病田间属于零星发生,据普查,枯、黄萎病发病率为0-1%,最高点片达3—5%。
7、葡萄病害:目前是霜霉病的发病高峰期,及时进行防治,对没有发病的地块,坚持以预防为主,7—10天预防一次。
8、天敌:据观察,棉田天敌发生量较历年同期偏少,据调查,棉田百株草蛉0—1头,蜘蛛1—2头,瓢虫0—1头。
二、近期气候因子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1、气候因子
6月中旬垦区平均气温为25.2~27.0℃,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1.2~2.1℃,比去年同期偏低0.4~1.9℃。6月中旬石河子垦区降水量为1.6~22.9mm,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多1成~1.9倍,与去年同期相比石河子偏多8成。预计:6月下旬垦区各地平均气温为27.0~28.0℃,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1.6~2.5℃;比去年同期偏高3.7~4.7℃。6月下旬垦区各地降水量为8~12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4~5成;比去年同期偏少2~7成。
2、下阶段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
(1)棉铃虫:根据发育进度和积温法预测:二代棉铃虫幼虫为害持续到7月5日左右。
(2)棉叶螨:由于目前农作物长势旺盛,掩盖了该虫的发生症状,属于隐形发生,建议严密监测该虫的发生情况,对发生重的地块打顶后既7月上旬进行防治。
棉叶螨
(3)棉蚜:据近期气候条件有利于棉蚜的繁殖发育,预计:棉蚜在7月上旬为害加重,迁飞、扩散,在棉田普遍发生。下阶段棉蚜发生情况是中度发生。
(4)双斑萤叶甲:由于前期的防治,该虫在棉田中逐渐消退,预计7月上旬数量下降,对棉田已无为害。
三、综防建议
各种病虫害相继进入农田,针对各种病虫害发生规律,各单位主要做好以下植保工作:
1、根据当前发生情况,各单位要加强病虫害调查工作,及时掌握各
种病虫害发生动态。
2、各单位继续使用杀虫灯、杨枝把、棉铃虫性诱剂等物理措施诱杀成虫,各单位安排好人员值班,每天早晨收蛾交植保站,要有效压低棉田落卵量;加强对棉花、加工番茄、小麦及苘麻和玉米等诱集带上的棉铃虫卵及幼虫调查工作,对达到防治指标及时进行防治。对于正在打顶的地块,将顶尖带出田外掩埋。棉田内百株累计卵量达到10粒或百株幼虫达到5头时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BT、茚虫威、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及时防治,并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
3、加强棉田棉叶螨的调查和防治工作,对棉叶螨中心点、片地块及时进行点片防治,对打顶后多点发生及有螨株率达到5%时则用阿维菌素+噻螨酮和阿维 螺螨酯、阿维乙螨唑、哒螨灵+螺螨酯等进行全面防治,将叶螨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
4、棉蚜:严密监测棉蚜的发生发展。对已发生的棉蚜中心蚜源的地块,用药剂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吡虫啉等进行防治,防止棉蚜的迁飞扩散,对流油、卷叶率达到10%以上的进行普防。
5、加强做好葡萄霜霉病、白粉病、毛毡病等病虫害的调查和防治工作。白粉病使用白粉病使用戊唑醇、腈菌唑、嘧菌酯等农药防治;霜霉病使用霜霉威盐酸盐、烯酰吗啉、霜脲等农药防治。
6、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确保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安全。坚持科学的轮换使用农药,及时将各种药剂包装处理和掩埋。
作者:刘瑞红,审稿:刘永健,本文由兵团植保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