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作者:影视剧材优选

《梦之安魂曲》并不是一部安魂曲,相反这是一部让人绝望的影片,只有黑暗没有温暖。豆瓣评分8.7,笔者相信鲜少会有人再刷第二遍的。而在美国电影评审时,因为觉得影片结尾有伤风化,MPAA更是将影片评定为NC-17级。(17岁以下不可观影)这也造成了当时票房的低迷。

当时此片的导演拒绝修改影片结尾,最后只能以"无定级"的形式推出,于2000年5年14日在法国上映。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梦之安魂曲》塑造的是四个底层化的边缘人物。儿子哈里是一个"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沉溺于毒品的瘾君子;母亲萨拉因为晚年孤独的独居生活而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电视明星梦",疯狂吞食减肥药而染上毒瘾。玛丽安和哈里是恋人,她拥有一个服装梦,但却因为毒品最终和她的梦想渐行渐远;狄龙和哈里同样是一个追求感官享受的吸毒者,为了挣大钱,最后却悲惨收场。

<h1 class="pgc-h-arrow-right">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h1>

在影片中途导演将母子这两条线连接在一起,让吸毒变得广义。影片中的毒瘾,其实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欲望,它吞噬着每个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上瘾,最后深陷于生活悲剧的漩涡之中!

刚开始看第一遍的时候笔者深以为这是一部关于人性欲望和救赎的片子,导演还温情的在里面夹杂了对于家人的关爱和陪伴。

但时隔几年再看,已然推翻了当年的观影体验。或许这并不是一部关于人生救赎和道理的故事,影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告诉你毒品究竟有多可怕,它不温情也不救赎,导演将影片一黑到底,在最后彻底击碎你对希望的期盼。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从《黑天鹅》、《摔角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致力于挖掘和揭露人性黑暗的导演,他强大的剪辑手法和蒙太奇的运用,富有张力的镜头语言,总能让观众绷紧心里那根弦。

而在《梦之安魂曲》中,导演也是用最直观的拍摄手法来揭示了人性的堕落与绝望,表现出了人生无穷无尽的痛苦。

影片从始至终都散发着绝望的气息,让你看到主人公们一个个走向绝望和黑暗的深渊,就如同影片中的哈里一样,无法救赎自己的母亲和女友,他只能看着一切发生。观众也只能看着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绝望,仿佛身临其境,却无可奈何。

如果你足够留心,就会发现导演在隐喻上还有另外的安排。这是一部没有春天的故事,影片从夏天开始,结束于冬天。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象征着万物复苏,导演的隐喻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没有春天和未来!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每一次重温《梦之安魂曲》都像是在观看一部恐怖片,虽然里面没有人死亡,也没有血腥场面,但他们最后都生不如死。在现实与理想的割裂当中挣扎求存,无法自拔。主人公们在幻想着憧憬未来的时候,却不知他们早已跌入了命运的深渊中,至死方休。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手持和跟拍来拍摄本片,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异样的视觉冲击。他独树一帜的剪辑风格让整部电影极具张力,一遍一遍轰炸观众的大脑和心脏。

每一个细节都被导演放大特写出来,吸毒后的幻觉、现实的绝望、现实和虚幻的矛盾都能让你心脏骤然缩紧。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蒙太奇手法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导演将主观世界破碎化和物化,从而凸显人物的异化。在表现吸毒的时候,导演将众多吸毒的特写镜头闪切剪辑在了一起,让观众更加直观感受到吸毒者的迷幻和快感。而毒品交易时的快镜头,也完全可以让观众感受到那种焦虑与混乱的状态。

导演还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来表达减肥时期的母亲。镜头在横向平缓的进行,却突然加速了母亲的行动;母亲在人群中缓慢行走时,人群却在加速行动着。这些快慢交替的镜头都凸出主人公异化后的衰退。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影片中还大量使用了多视角镜头:电视广告在播放肉食,镜头聚焦到冰箱,再到母亲萨利的面部表情特写,最终高潮镜头是母亲几近崩溃的眼神和不停开关电视机的动作。

哈里与女友玛丽安相互爱抚和依偎着,导演将镜头特写到手指划过肌肤的每一寸。但结尾的时候却停留在了两人的脸上,冷暖色调形成对比,两人被一分为二,都预示着两人最终的结局。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影片在刻画母亲在自己幻想的意识形态中的那种病态感,运用了透视和CG合成镜头。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冰箱其实是母亲幻想出来的产物,它更像是代表了母亲的精神层面。当镜头不断聚焦放大到冰箱时,也就意味着母亲萨利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的时候。

笔者认为导演在刻画母亲这个角色的时候,是让人最为动容的。母亲向儿子诉说自己为什么要吃减肥药,她即使明白那些花花绿绿的药丸会要了她的命也不打算停止。

当儿子哈里问她:“你有朋友啊,妈。”

母亲有些无奈的笑道:“不,她们不一样,她们不需要我。”

多么心酸的对话,年老孤独,丈夫死了,儿子搬出去住,唯一的陪伴只剩下甜食和电视机。她说她的朋友不需要她,而儿子也不需要她,寄托她活下去的意义变成了那个电视节目的邀请。

这让笔者想起了马克思韦伯的一句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当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让自己生存下去的理由时,就会去追求上述虚头巴脑的东西,甚至于靠着凭空想象出来的意义,将自己的生命挂在这个网上!

<h1 class="pgc-h-arrow-right">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h1>

尔冬升《门徒》中,张静初饰演的阿芬,无比厌恶毒品但沾上之后却无法抵御那种虚妄的快感。只要能找到血管的地方,都被她注射过,到最后注射大动脉致死。

这就如同《梦之安魂曲》里的哈里,在手已经出现溃烂的情况下,依旧反复注射毒品,导致最后切除了整条手臂。

他们对生活都有美好的愿景,无法实现时,就选择借助毒品来满足自己的幻想,当梦被毒品吞,悲惨的命运也即将到来。

有人说:"同是经典嗑药场面,如果《梦之安魂曲》是导演向你展示毁灭,那你就应该看看《猜火车》的性感。"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在《猜火车》中导演丹尼.博伊尔将肮脏的厕和汪洋大海结合起来,让两者进行了奇妙的交织。当马克钻进了苏格兰最肮脏的厕所,在马桶下的马克看到了清澈汪洋的大海;吸毒后视野像在一个红色大坑里,天花板还有爬行的婴儿。

而在《梦之安魂曲》里,母亲萨利在吃减肥药后看到吃人的冰箱、电视机里跑出来的主持人,还有不断出现在眼前的甜食。

《猜火车》和《梦之安魂曲》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位导演都将吸毒者的毒瘾刻画的淋漓尽致,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到瘾君子的迷幻。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两部影片都是悲剧,它们的内核都是讲述了人生的选择和意义。《猜火车》结尾马克看似变成了一个"正常人"。结尾的自白有生活所有的选择:

选择生活,有工作、家庭、再整上大电视、洗衣机、小汽车、激光唱片机、电动开关器、还会很健康,低胆固醇、有牙医保险、按揭、买房、休闲装、皮箱、三件套西装、diy、看电视、吃零食、生孩子、逛公园、朝九晚五、打高尔夫、洗车、穿运动衫、过圣诞节、领养老金、有免税额、通下水道、改邪归正,直到死的那天。

选择会变得无穷无尽,最后我们终将变成淹死在物欲横流世界里的可悲生物,导演之所以用这种另类的结尾,其实是在告诉观众,无论你做什么选择,你的人生最终都不会有任何意义。

而《梦之安魂曲》的结尾四名主人公像回归母体婴儿时期的睡姿一样,蜷缩着抱着自己,想在梦中得到一丝虚妄的温暖。

哈里胳膊长疮流脓而截肢;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了自己的自尊和身体;母亲萨利最后被自己折磨的精神出了问题;狄龙锒铛入狱。他们选择了毒品带来的精神愉悦,而忽略了肉体在现实的痛苦,因为欲望和毒瘾坠入深渊,所以只能在寂静中等待死亡。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看着身边至亲至爱的人堕入深渊,却无法拯救他们。没有未来的主人公们深陷欲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或许主人公们还有的选择,只是没有人愿意逃出毒品致幻的主观感受去选择而已!

<h1 class="pgc-h-arrow-right">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h1>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人不仅仅是现实的,它也存在精神上的幻想。现实和幻想的交织造就了一个完完整整的人。精神和肉体相互矛盾和相互共存,我们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部分。

当我们仅仅沉溺于幻想世界的时候,往往会开始逃避现实社会,痛苦就会无处不在。《梦之安魂曲》导演将人性用一把锋利的刀剖开呈现在你面前,让你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

纵然影片荒诞又黑暗,但艺术来源于生活。毒品背后,更多的是缺少精神支柱,影片中的毒瘾放到现实社会,就是一种广义的梦想之瘾。

就像独立影评人北岛淳子所讲:电影的主题无关乎毒和瘾,毒是欲望,瘾是贪婪,是一个人生来便会拥有的东西,被灵魂私藏着。若是它们生生不息,那还不是因为现实这东西总叫人失望。

定级为NC-17,导演仍拒绝修改结尾,《梦之安魂曲》有多绝望?镜头往往不止叙述,而在于内心的表达。选择意义还是不选择意义?毒品——现实社会残酷的载体。

我们许许多多的人都被社会的利欲所驱使着,像影片主人公们一样承受着虚妄和痛苦的人比比皆是,或是被瘾操控而不自知。

或许是吸烟者的瘾,噬酒者的瘾,通宵达旦的游戏瘾,无一例外加速了生命的运作。又或者是逃避现实世界,沉溺于网络世界的瘾,审美畸形后疯狂整形的瘾。这些瘾占据了许多人的生活,或许这远比毒品看起来轻松多了,但沾上这些瘾的人,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分辨出真实与虚幻?

电影中的毒瘾就如同现实社会的各种欲望之瘾,只有保持清醒的意志,你才能够让精神和肉体同时活着,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

最后笔者想树立一个正确的旗帜,即便影片的侧重点并不在于毒品,但还是希望大家明白:毒品会摧毁你的人生,瓦解你的思想,所以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1]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M].谢强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