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凤祥指挥失误,2万精兵阵亡,太平军北伐惨败北伐军力量构成,他们都是最精锐劲旅没有事先考察军情,错过渡河最佳机会怀庆攻坚战,浪费2个多月,损失惨重撤兵不及时,犹犹豫豫,终于全军覆没

作者:岩岩说史

1855年4月,悍将李开芳在山东被俘虏,押往北京凌迟处死,其余北伐军也被僧格林沁诛杀殆尽。至此,历时近2年的太平天国北伐宣告失败,从此再无攻打燕京,问鼎中原之可能。北伐战败,2万精兵阵亡,忠王李秀成认为是太平天国灭亡十大原因之首,影响极为恶劣。那么,北伐为何会失败呢?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多数人认为是:孤军深入,偏师北伐。

就笔者而言,太平天国北伐,并非孤军深入,也并也偏师北伐。综合各方面情况看,林凤祥北伐军团,就算不能攻入北京,也不至于全军覆没。2万精锐北伐军阵亡,与林凤祥错误的战术指挥密切相关:不但错过渡河时间,撤兵途中也是犹豫不决,一步步将太平军带入泥潭,终于全军覆没。

林凤祥指挥失误,2万精兵阵亡,太平军北伐惨败北伐军力量构成,他们都是最精锐劲旅没有事先考察军情,错过渡河最佳机会怀庆攻坚战,浪费2个多月,损失惨重撤兵不及时,犹犹豫豫,终于全军覆没

<h1 class="pgc-h-arrow-right">北伐军力量构成,他们都是最精锐劲旅</h1>

北伐战败,很多学者都说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其实未必正确。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随后布置北伐、西征、东征事宜。那么,谁才是重头戏呢?答案是北伐,因效果不明显,最终才转移到西征上来。至于东征,只是试探性进攻,为天京建立东部战略屏障而已。杨秀清时代,东征都不是重头戏,李秀成时代才是。

与西征相比,林凤祥北伐军团无论在兵力数量、兵力构成、主将阵营上,都是碾压性优势。兵力上看,北伐起初派出2万精兵,都是广西、广东、湖南拼杀出来,战斗力、战斗意志都是一流,不轻易投降。西征军团呢?以新兵为主,一万余人而已,跟北伐不是一个档次。北伐受挫后,西征增兵,另外谈。

至于军团统帅,西征跟北伐更加没得比。北伐阵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黄益芸等,都是身经百战,定都天京前已经名震天下。其中,林凤祥与李开芳是萧朝贵麾下最能打的悍将,与罗大纲并驾齐驱,充当开路先锋。西征军团: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定都天京前几乎没啥军事经验,其中赖汉英还是关系户。

林凤祥指挥失误,2万精兵阵亡,太平军北伐惨败北伐军力量构成,他们都是最精锐劲旅没有事先考察军情,错过渡河最佳机会怀庆攻坚战,浪费2个多月,损失惨重撤兵不及时,犹犹豫豫,终于全军覆没

<h1 class="pgc-h-arrow-right">没有事先考察军情,错过渡河最佳机会</h1>

从兵力部署,主帅集团之构成上看,北伐阵营最豪华,可知东王杨秀清对北伐之重视程度,并非如有些人所说:北伐时故意去“送死”,是消灭政敌。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等率2万老兵北伐,浦口誓师后,直接进入安徽,一路经过滁州、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6月,北伐军杀入河南,夺取归德府,饮马黄河。

攻取归德府时,林凤祥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一味攻城,而没有及时到刘家口搜寻渡河船只,并侦查对岸清军防务。攻取归德府第二天,林凤祥才派兵去寻找渡河船只,但已经被地方团练拉去北岸。不过,北岸没有清朝正规军,只有临时拼凑而来的团练武装。此时,若是林凤祥能赶制木船,强渡黄河,北岸清军肯定不是手,从归德渡过黄河之机会很大。

从归德渡过黄河,直接进入山东境内,然后沿着运河北上,大大缩短与北京之距离。如此,林凤祥军团可以在冬季来临之前,抵达北京城下,局势就此改变。

林凤祥指挥失误,2万精兵阵亡,太平军北伐惨败北伐军力量构成,他们都是最精锐劲旅没有事先考察军情,错过渡河最佳机会怀庆攻坚战,浪费2个多月,损失惨重撤兵不及时,犹犹豫豫,终于全军覆没

<h1 class="pgc-h-arrow-right">怀庆攻坚战,浪费2个多月,损失惨重</h1>

没能在归德渡过黄河,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后来曾立昌率7000兵马增援北伐在,就是从河南、山东交界处渡河成功,清朝震动。没能渡河,林凤祥率军向西部行动,经过宁陵、睢州、杞县、陈留、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等地区,在巩义截获运煤船只,从汜水渡过黄河。然而,林凤祥、李开芳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就是攻打怀庆府。

怀庆战略地位虽然重要,但北伐军使命是“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以縻时日”,也就是进行“闪击战”,直接攻取北京。此时,怀庆城内清军300余人,知府颜炳焘军事能力一般,其余团练也是乌合之众。但是,北伐军缺少攻坚重型武器,短期内也未能破城。此外,怀庆城内粮食、弹药不多,就算破城也未能有效补充给养。

颜炳焘偷袭北伐军,林风祥恼羞成怒,下令攻坚战。结果呢?白白浪费2个多月时间,毫无进展,还消耗自己大量战略物资。怀庆攻坚战期间,清朝重新部署兵力,组建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北伐军处境更加不妙。

林凤祥指挥失误,2万精兵阵亡,太平军北伐惨败北伐军力量构成,他们都是最精锐劲旅没有事先考察军情,错过渡河最佳机会怀庆攻坚战,浪费2个多月,损失惨重撤兵不及时,犹犹豫豫,终于全军覆没

<h1 class="pgc-h-arrow-right">撤兵不及时,犹犹豫豫,终于全军覆没</h1>

攻打怀庆,浪费2个月宝贵时间,这对北伐而言是致命的。不过,八旗实在太过腐朽没落,林凤祥围攻怀庆期间,清朝将守卫京师的八旗劲旅调来镇压,也只能在外围当吃瓜群众,而不敢主动发起进攻。如此,林凤祥攻坚失败后,直接从怀庆城下撤兵,清军也只能“目送”他们远去。接着,林凤祥进入山西,一路势如破竹,于11月杀到天津郊外,京师震动。

北伐军团抵达天津,但粮食、弹药、衣物等战略物资缺乏,难以持久作战。僧格林沁、胜保等手握6万兵马,野战中屡次失败,便构筑起长壕,与北伐军打起消耗战。起初,北伐军还能突破重围,连续杀退八旗兵,掌握战场主动权;随着物资消耗增加,伤员过多,战斗力直线下滑。如此,攻打燕京之使命注定完不成不了。

林凤祥犯下第三个错误,就是没有及时撤退,相继驻守阜城、连镇等,都是个败笔。林凤祥能突围而出,却一直想着等待援军,然后继续北伐。结果,援军没到来,北伐军处境更加艰难,最终被困死城内,全军覆没。

林凤祥指挥失误,2万精兵阵亡,太平军北伐惨败北伐军力量构成,他们都是最精锐劲旅没有事先考察军情,错过渡河最佳机会怀庆攻坚战,浪费2个多月,损失惨重撤兵不及时,犹犹豫豫,终于全军覆没

综上所述,北伐阵容豪华:主帅经验丰富,士兵骁勇无敌。但是,林凤祥毕竟只是猛将,而不胜任方面军统帅之职,连续犯下三大错误,导致全军覆没,着实可惜了。其中,撤退不及时,直接导致全军败亡。从阜城撤退后,曾立昌已经率7000兵马抵达临清附近,与连镇距离不足200里。此时,林凤祥若是不在连镇停留,不惜一切代价南下与援军汇合,就算损失惨重,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