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清末的一场农民起义活动,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力,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就加紧逼迫底层的劳动人民,使得本就苦不堪言的农民百姓更加难以维持生活。而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底层社会的经济和思想的冲击,底层百姓民智得到启发,这场历史上声势最为浩大的起义展开。

太平天国一共经历了14年,最后这场运动还是在清政府和西方外在势力强强联手的镇压下才以失败告终,在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中有很多都是农民出身但带兵打仗的本领却十分出色的将领,林凤祥就是其中一位。在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了两万精锐北伐,指挥这次行动的杨秀清原意不过是想要利用这次北伐,表明天朝与清廷是水火不容的两种形态,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即使两万北伐军队失败而归,也不至于动摇到天朝的根基,但是意想不到的是,林凤祥带领这支北伐军队一路打到了天津,离北京也是近在咫尺的距离。
虽然沿途上的清兵都不堪抵抗,但是临近北京的时候,清政府的名将僧格林沁带兵出战,四面包围出击,向林凤祥所在的连镇发起进攻,不足万人的部队饥寒交迫,红里白刀的抵抗了整整280天,这也是当时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直到北伐军队被僧格林沁全数拿下,林凤祥却没有了身影。
清军俘获了众多的北伐将领,但林凤祥却一时不知所踪。僧格林沁下令: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清军两个士兵在一片瓦砾之下发现了一块石板,翻开一看,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地洞,林凤祥和几十个随身将士全部躲在里面,至此,北伐军全军覆没,林凤祥被俘。虽然消灭了北伐军,可对于清廷来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是自大清入关定都北京后,面临的最大一次存亡危机。
可以说,咸丰帝对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早已恨之入骨,欲食其肉,寝其皮。而今俘获北伐军统帅林凤祥,自然是要严惩,让天下人看看造反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告诉洪、杨朝廷的坚决立场。为此,咸丰下令,不必交部议罪,直接押赴菜市口凌迟处死。
3月14日,林凤祥和他的部将被押解到北京,当天,惠亲王绵愉会同巡防人员对林凤祥进行了质问,林凤祥坚强不屈,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发誓要效忠天王。第二天,林凤祥在菜市口刑场被凌迟处死。太平天国将领被凌迟处死的人大有人在,可不管是林凤祥还是其后的石达开,都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态度,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力量,至今也说不清楚。
我们只知道在清人李桓的《宝韦斋类稿·梦痕记》中详细记录了林凤祥被凌迟的场景,书中对行刑工具、手法以及林凤祥的表现做了详细的描述,似乎就是亲眼所见一般。因为文字晦涩难懂,原文就不列出来了。大意就是说林凤祥受刑时,昂然挺立,毫无畏惧,“刀所及处,眼光直视之,终未出一声”。
林凤祥到底挨了多少刀,这个倒是没有细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量绝不会少,否则也不会连牙齿周边的肉都被割下来了。行刑结束后,林凤祥的这副牙齿作为“战利品”被收入了内务府,珍藏在一个盒子里,直到45年后才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