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1906~2000),与谢婉莹(冰心)、苏雪林、冯沅君等同属“五四”女作家群,以代表作《女兵自传》享誉文坛。
年轻时,她紧跟时代潮流。
1926年进入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黄埔军校前身)女生队学习, 1927年随军北伐,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0年,与同人发起成立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并任执委;
1933年,参加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建立的福建人民政府,反蒋抗日;
1937年,抗战爆发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轰动一时。
这位“革命的女兵”用笔记录下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品具有史诗的性质。
谁曾料想,1948年她随夫到了台湾后,思想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受社会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她几乎全面否定了参与“左联”与福建人民政府的个人历史,与此同时,又在文坛上亲手制造了一些“麻烦”,而这些“麻烦”的历史影响是十分消极的。
一、“于立忱之死”
1984年,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了篇文章,题目耸人听闻——《于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

于立忱女士照片(采自《新文学史料》)
在文中,她将于立忱的自杀归为郭沫若的始乱终弃。
文中说郭沫若在日本纠缠了于立忱三年,并使后者怀孕。怀孕后,郭的态度立变,并要求于立忱堕胎。
在手术后,于向谢控诉了郭“寡廉鲜耻”的行径,并透露了自杀倾向,希望谢能帮她“申冤”。
这篇文章发表时,郭沫若与其夫人于立群(于立忱胞妹)已相继逝世,当年在日本与于立忱、郭沫若、谢冰莹等有交往的多位好友也已离世。
值得一提的是,随文配发的是一幅漫画,在漫画中被极力丑化的人物即郭沫若。
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引发多少关注,“万能”的“互联网时代”开启后,在网友中才突然引爆。
郭沫若(中坐者)
更有甚者,有人将于立群(1916—1979)的自杀也归罪于郭沫若。
说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整理其生前稿件时,发现了其姊立忱与郭沫若之间的“秘密”,于是忧愤而死。
这种“猜测”与谢冰莹的文章存不存在关联,不好证明,但正是这篇文章使一代文化通人郭沫若在死后又背负了恶名,这是显而易见的。
谢冰莹的文章有多少可信性呢?作为“孤证”难以判断。
迄今为止,国内外史料能证明于立忱与郭沫若交往的很多,但没有一件指向二人有不正当关系。
不仅如此,现代人在钩沉史料时,还发现了谢冰莹的一篇佚文:
1937年,于立忱女士去世后不久,《妇女杂志》刊发了两篇其“生前好友”所写的悼念性文章,一篇的作者是郭沫若,而另一篇正是谢冰莹!
《妇女生活》杂志接下去刊登的两篇悼文是:郭沫若的《断线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谢冰莹的《痛心的回忆——悼立忱》。《断线风筝》被收入多种郭沫若的作品集,前面已提到,不重述。《痛心》写于逝者下葬后七天,回忆了谢冰莹第二次去日本时同于立忱的相识和交往。不知何故,该文没有收进谢冰莹的任何作品集,极少被人关注。对照这篇佚文和作者晚年的《于立忱之死》,前者像镜子一样告诉人们,后者所谓“揭秘”是造假。(引自中国作家网《寻找于立忱》)
谢冰莹的这篇《悼立忱》回忆于立忱在日本做阑尾炎手术前后,她与日本友人等看护于立忱的经过。
1937年的“阑尾手术”,在47年后变成了假“阑尾”真“堕胎”!且“死无对证”……
对谢冰莹《于立忱之死》真实性的质疑性文章不少,诸君可自行搜索。
谢冰莹和郭沫若在革命年代多有交往,且对郭充满崇敬。一个真诚的作家怎么能得知对方那么肮脏后,还能与对方正常交往?是城府太深,还是什么?
△谢冰莹1938年的《军中随笔》封面局部,题签者——郭沫若。
行文至此,想起与她为同时期作家,后又一样赴台的苏雪林。这位女将在鲁迅身后,开始反鲁,这和谢冰莹女士的反郭,是不是有些相似呢?
年轻时代的谢冰莹(左)与苏雪林(右)
不仅如此,这两位老作家还在当时台湾文坛上联手制造了一起打压文学同志的事件,当时非常轰动,即——
“《心锁》事件”
《心锁》为郭良蕙196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在台北《征信新闻报》上连载,同年又出版了单行本。
谁都没想到,它的出版发行会在台湾文坛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而挑起争端且推波助澜最为有力者非谢、苏两位老作家莫属。
郭良蕙(1926—2013),这位比谢冰莹小了整整20岁的女作家,1949年赴台后,即开始从事文学创作;50年代,正是她的创作“井喷”期,在短短十年间,她创作了20多篇小说。
与此同时,她还写电影剧本,演电影并担任电台主持人,是一位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有“台湾最美女作家”之称。
郭良蕙及其作品
《心锁》的故事构架是一个“情欲多角”,写了女主人公与多位男子的情欲纠葛。因为题材如此,小说不可避免地有着情欲方面的描写,但这种描写作者处理的还是很克制的。
对这部小说,作者认为是在表达道德与罪恶往往在一线之间的主题,可是没想到,却被人视为“诲淫诲盗”之作。
1963年,谢冰莹在刊物上发表了《给郭良蕙女士的一封公开信》,指责作者提倡“乱伦”,认为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发财,而“这本书的销路越好,你制造的罪恶越大!”
不仅如此,她还在“中国文艺协会”理事会上提案开除郭良蕙的会籍。理由是郭良蕙“长得漂亮”,“既跳舞又演电影”,在社交圈活跃,“引起流言蜚语”。而她又写了一部“社会观感很坏”、“严重妨害文协声誉”的小说,因而必须开除。
而在这之前,向当局告密,使《心锁》遭到查禁的人,在很多资料上都指向了她。
《心锁》被禁,一直到1988年才解禁;郭良蕙被开除会籍,一直到1982年才得以“平反”。
很具讽刺意味的是,谢冰莹是在“五四”精神感召下的现代作家,是“革命的女兵”,但反观她在“《心锁》事件”中的作为,却变成了“卫道士”与“文霸”之类,想来不禁让人唏嘘。
晚年谢冰莹
诚然,环境会使人思想产生改变,而人非圣贤,也会有过,但从这两件事上审视谢冰莹女士,会让人感觉人心之变的可怕之处。
“鞭尸”与“道德绑架”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