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作者:冬晖学堂

第十九篇第6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可以理解为牢牢记住,志可以通“识”,“记住”的意思,如《论语》中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的“识”,就是记住的意思。

孔安国认为,“博学而笃志”就是“广学而厚识之也”。意为博学,然后牢牢地记住它。

朱熹认为:笃志应该解读为志趣,笃志意为坚持自己的志趣。

按照孔子曾经跟子贡说的一段话:“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来解读,这里的“笃志”应该理解为“力行”。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孔子认为“多学而识”是不够的,还要“一以贯之”,即用实践贯穿其中。正如《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礼记·中庸》提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有人把“博学而笃志”总结为:“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它是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与为人之道的有机结合。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切:古代的“切”字,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右边的“刀”字是形符,表示跟“刀”这种工具有关,它的作用不言而喻;

左部的“七”作声符,指示读音。“七”的就是将一根棍棒拦腰切断,它是最早的“切”字。

当“七”字用作数词后,古人不得不“七”的基础上加上“刀”新造了“切”,以作为“切断”之义的专用字。

“切”的字形古今变化不大,有的隶书将“七”写作“十”字形,可看作是沿袭了甲骨文的写法。

“切”字本义指“用刀割断物体”,如《礼·内则》:聂而切之为脍。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被切断的物体只有在与刀具的紧密接触之下才能被切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切”也有两物相接触、相摩擦的意思,不过这时它要读作“qiè”。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其中“切”是指用手摸着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症,含有接触的意思;如《史记·扁鹊传》:不待切脉。

接触或摩擦就要十分贴近,所以,“切”也含有“贴近”或“近”的意思。例如:“切身”“切齿”“切肤”。

“切”还有“符合”“迫切”“务必”“正好”之意,如“切题”“切记”“切中”等等。又如《礼·礼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积渐敬愼,不敢逼切也。

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切也是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即反切。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

三国时期经学家,郑玄的弟子孙炎作《尔雅音义》(已失传),用反切注音,一般认为孙炎是反切的创始人。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经学家服虔注《汉书》时,有“惴,音章瑞反”。

意为:惴,这个字的读音是:取章的声母zh,取瑞的韵母ui,结合起来就是zhui。

不过,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以上资料明确表示了反切是汉朝时期产生的。

几何学上称直线与圆周、圆周与圆周或者平面与球面无限逼近并成为一点为切,这一意义读qiē。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加工珠宝玉器过程中的一个工序也叫切,如《论衡》:“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后延伸指学问、道德上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切问谓恳切求教。邢昺疏:“切问者,亲切问於已所学未悟之事,不汎(fàn,同泛)滥问之也。”

如《三国志·吴志·孙登传》:“夫中庶子官最亲密,切问近对,宜用雋德。” 秦牧 《艺海拾贝·知识之网》:“深入生活,博学切问。”

切问也指急切问难。如三国时徐干的《中论·核辩》:“利口者,心足以见小数,言足以尽巧辞,给足以应切问,难足以断俗疑。”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近思:非胡思乱想,非不着边际之思。《何晏集解》:“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南宋大儒朱熹和吕祖谦合著的《近思录》,书名即源于此。

全文理解为:

  子夏说:“广泛学习,身体力行,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仁道就在其中。”

《中庸》提到“三达德”:知(智)、仁、勇,怎么达到“仁”么?《中庸》说:“力行近乎仁”,也就是说,力行可以接近“仁”,如果加上博学、切问近思,那么就可以达到“仁”了。

博学要以“经”为主,因为:经,径也!仁在其中矣!“经”是通“仁”之路。

总之,博学经典,身体力行,切问近思是通“仁”的必经之路,现在的人很少读圣贤经典了,所以“仁者”奇缺,很值得我们深思。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东南三贤之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祖籍山东东莱,后迁河南。宋室南渡,曾祖父吕好问避难南迁。祖父弸(péng)中迁居金华城区。

好问、弸中皆继承和研究中原理学。祖谦幼承家学,得中原文献之传。及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又与张栻、朱熹友善。

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任南外宗学教授。三年,母去世,守墓武义县明招山。其间,四方人士争来从学。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隆兴六年,任太学博士,补外添差教授严州,复召还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尝召度馆职,典试礼部。

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访朱熹于福建崇安寒泉精舍,辑周敦颐、程颢、张载诸人著作成《近思录》(计14门、662条),成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

淳熙三年,任秘书郎兼官如故,受命重修《徽宗实录》。五年,升著作郎,命诠释《圣宋文海》,断自中兴以前,孝宗赐名《皇朝文鉴》,计150卷。升直秘阁。

淳熙六年,主管武夷山冲道观而享祠禄。八年七月卒,归葬武义明招山。谥成,追封开封伯。

祖谦力主抗金,改革弊政。为学主张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讲实理,育实才,并求实用”。知识赅博,善取众长,蔚然成理学大师,与朱熹、张栻齐名,人称“东南三贤”。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时理学学派分歧,朱熹主张明理,陆九渊、陆九龄主张明心,皆讲究空虚性命。祖谦兼取其长,强调以实用为依归。

淳熙二年(1175),祖谦邀集并主持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举行学术讨论,史称“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鹅湖之会”后被比喻为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会上,祖谦极力调和朱、陆二派异同,虽未成功,但各方都钦佩祖谦人品学问。朱熹并送其子朱塾就学于祖谦,朱塾遂落籍于金华。

吕祖谦晚年讲学、会友于丽泽书堂(址在今金华市婺城区城东丽泽弄)。学术兼容并包,自成一派。与陈亮、唐仲友同为浙东学派中金华一支的主要人物,是金华学派(亦称婺学、吕学)的创始人。

论语史鉴: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死后,郡人在丽泽书堂址建吕成公祠纪念。人称东莱先生;又因其伯祖吕本中亦称东莱先生,故人又称之为小东莱先生。与何基、王柏、许谦合称“金华(县)四先生”,加上兰溪金履祥,合称“金华(府)五贤”。

吕祖谦著作有《古周易》、《书说》、《吕氏家塾读诗记》、《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详注东莱左氏博议》、《大事记》及《通释》、《解题》、《近思录》(与朱熹合撰)、《少仪外传》、《丽泽论说集录》、《历代制度评说》、《东莱集》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