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沈志权

武义县有座明招山,山虽不高,却因南宋理学大家吕祖谦“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脱脱《宋史 吕祖谦传》),从而成了当时闻名遐迩的文化重镇。

冬阳柔暖的一个午后,我们由武义县城出发,过白溪,经下陈、上陈村,左转进入田野,见前方一馒头型小山隆起于田亩间,周围诸山争相趋之,呈群龙戏珠之形胜,想必这就是明招学者诗文中常提到的“玩珠山”了。转过玩珠山,明招山已赫然在眼前。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诸山争趋的玩珠山。张建成/摄

明招山位于武义县城东郊6公里处,山上建有明招寺、明招讲院和吕祖谦家族墓葬群。据《武义县志》载:“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之子、东晋开国元勋——“兖州八伯”之一阮孚外调广州刺史途中,弃官隐居于此,晚年又舍宅建刹,原名“惠安寺”。五代后唐德谦禅师来此“开山聚徒”,弘扬佛法,将修葺一新的寺院更名为“明招寺”。清乾隆帝敕改“智觉寺”,然民间一直沿用“明招寺”。

南宋建炎初,由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迁居武义南乡、绍兴八年进士巩庭芝(1099~1163)曾在此聚徒讲学,首开明招讲学之先声。南宋乾道年间,吕祖谦先后两次在此为父、母庐墓守丧,把明招讲学推向高潮,并创立了“明招学术”,明招山遂成为“浙东学术”的发祥地之一。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明招山。张建成/摄

原以为明招讲院是设在明招寺里面的,来到明招山才发现并非如此。在明招山南麓,茂林修竹掩映之中,智觉寺(即明招寺)在东,庙宇巍峨,气势恢宏;明招讲院在西,是平房四合院,含蓄内敛,玲珑幽雅。驻足于此,顿觉有一种寺院与讲堂共生、儒家与释家包容的和谐意境。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叶一苇题写的明招讲院。

我们此行专为探寻南宋文化而来,于是直奔西边而去。行不多远,只见一堵青砖照壁上赫然题写着“明招讲院”四个金色大字,细看是著名篆刻家、浙江文史馆馆员叶一苇先生的手迹。进山门,庭院中一棵丹枫翼然相迎。穿过庭院,见讲院大门门楣上悬有“婺星之光”四字匾额,门左右有一副叶一苇先生撰写的对联:“莫嫌此处袈裟地,曾是宋时文化山”。进入讲院,有一传薪亭。传薪亭后是一宽敞明亮的大天井,两旁是厢房,中有两株树龄300年的石榴,老枝新叶。沿厢房旁长长的走廊一直到底,即为讲台。讲台上立着吕祖谦塑像,右手持一卷书于胸前,左手背于身后,神情生动,似在给学生认真授课。置身其间,仿佛看到讲台下坐满了南宋青年才俊,正全神贯注地聆听大师的精彩讲学。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讲台上的吕祖谦塑像。

从讲院西边旁门出来,有一花园,面临碧池,背靠小山,回廊亭榭,曲径通幽,恍惚误入姑苏园林。花园北面平房的廊道上,列有一排碑林,内容多为吕祖谦及族人的墓志铭和历代修建明招讲院的碑记,碑面黄褐色,碑文有脱落,仿佛是一位位沧桑老人在向游人讲述着明招学术文化的生成、传播与薪火相传——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自其祖始居金华,祖籍东莱(今山东掖县),世称东莱先生。南宋隆兴元年(1163)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授太学博士,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矣。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宋史 吕祖谦传》)与朱熹、张栻为时人尊为“东南三贤”“鼎立为世师”,是明招学术的创立者,金华学派的创始人,浙东学术的杰出代表人物,有《东莱集》等传世。

吕祖谦与明招山结缘,始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时年闰十二月,吕祖谦曾祖父吕好问改葬,自桂林移至明招山。其时,巩庭芝已在明招寺设讲院讲学授徒,“有弟子数百人”(朱和沈主编《武义县志》)。吕、巩两家都是从北方南迁的望族,巩庭芝是一位名儒,吕祖谦对他十分敬重,于是应邀参与明招讲院的讲学,为其以后的明招讲学奠定了基础。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讲院花园。

乾道三年(1167)正月,吕祖谦葬母亲曾氏于明招山,并为母在此庐墓守丧三年。吕祖谦在明招山结庐守墓期间,开始还算清静,曾写下《明招杂诗四首》,记述了当初守墓的宁静生活。但不久,便有金华的潘景宪、彭仲刚等前来从之游,永康的陈亮亦常来互究所学,永嘉的叶适则远道来拜师,更有巩丰、巩嵘、巩岘、洪无竞、郑良臣、徐一菱、张成招、徐世等当地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拜师求学,一时汇聚了三百余青年才俊。巩庭芝去世后沉寂了四年的明招山,又恢复了原来学子诵读、嬉闹的场景,同时也改变了吕祖谦守墓生活的格局,他对当时的情景曾作如此描述:“鸡一鸣,絃诵之声与钟梵交于户庭。日旰休帙,岸巾曳屦,相追于松阴。予时往参焉。”(吕祖谦《东莱集》)

在讲学期间,吕祖谦根据当时的科举考试要求,为学生编制了授课讲义《左氏博议》,并制订了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十一条学规。他倡导治学应撤去门户之见,主张“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涵养“广大温润气象”。他告诫学生读经研史的目的在于“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治经史以致用”(《吕东莱文集 学规》)。而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急需的实用人才,他反对空疏之学,主张“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吕东莱文集 大学策问》)。这是吕祖谦在明招山主持讲学的正式开始,从此揭开了吕氏明招学术的序幕。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讲院碑林。

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吕祖谦葬父亲吕大器于明招山,并为父在此庐墓守丧。吕祖谦居明招山不久,前次问学徒众复又集结于明招寺。由于吕祖谦此前曾任严州(辖今桐庐、淳安与建德)州学教授、太学博士、礼部省试考官,颇有令名,因此四方学子慕名负笈前来求学者不绝。更有陈亮、陈傅良、刘清之、陆九龄、沈焕、薛季宣、薛士龙、徐居厚等一批当时名士学者进山造访,一起参与讲学论道,于是明招山俨然成了当时学子争相朝拜的文化圣山。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明招讲院。

这是吕祖谦在明招讲学的鼎盛时期,铎音大振,闻于朝野,以致引出一些不良议论,急得汪应辰、张栻、陆九渊等师友先后致函吕祖谦,劝他遣散学子停止办学,专心守墓以尽“纯孝之心”。吕祖谦听从师友的规劝,但考虑到学子既已负笈而来,不忍立马遣散,于是把讲学推迟到年底,至淳熙元年(1174)正月方悉数遣散诸生。

淳熙元年正月至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吕祖谦常居明招山,期间虽有不少学子前来问学,但他以治学著述为主,先后著有《古周易》《左氏博议》《大事记》《东莱书说》等书,以及《左氏传说》《历代制度详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和《东莱集》的部分篇章。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除秘书省秘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赴临安任职。至此,吕祖谦在明招山的学术活动降下帷幕。

淳熙八年(1181)七月二十九,吕祖谦终于正寝,享年四十有五。十一月三日,葬于明招山。

明招山,是吕祖谦生前学术生成和传播之地,是吕祖谦死后安身长眠之所。吕祖谦因明招山而显,明招山因吕祖谦而名。

“岁时来上塚,车马隘阡陌。念昔事先生,同门至千百。”这是吕祖谦的得意门生巩丰在《咏玩珠亭》一诗中,描述吕祖谦去世后同门每年上明招山祭先生墓的情景。史书把师从吕祖谦于明招山的众学子统称为“明招学者”,据载人数达千余人,其中及门高弟80余人,成高官者30多人。明招学者们继承弘扬先师吕祖谦的明招学术思想,并将薪火代代传递,对浙东学术的发端乃至形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浙东学派巨子全祖望在《宋元学案 丽泽诸儒学案》中曾作如此评述:“明招学者,自成公下世,忠公继之,由是递传不替,其与岳麓之泽,并称克世。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而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也。”

江南物语|探寻南宋文化重镇明招山

明招讲院庭院。

从明招讲院花园西门出来,行走在山间林荫小道上,阳光从枝叶缝隙中投射下来,洒落一地的斑斓。踩着厚厚的枯叶,脚下窸窣作响,似有一种踩踏在南宋文人履痕上的感觉。松枝摇曳,松涛声起,仿佛听到吕祖谦与众弟子在松荫追逐嬉戏的欢笑声,又仿佛看到朦胧月色下,吕祖谦用手扫去一方落叶,与门生叶适席地而坐促膝交谈的情景:“昔从东莱吕太史,秋夜共住明招山。正见谷中孤月出,倒影挼碎长林间。凭师记此无尽意,满扫一方相并闲。”(叶适《题月谷》)

从山上走下来时,我忽然觉得,明招山的一草一木,都在散发着南宋文化的芬芳,而明招讲院的粉墙黛瓦之间,则流动着宋时风雅的韵律。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或出版小说、散文、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