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作者:冬晖学堂

第二篇第24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鬼:人所归也。象形字,甲骨文中的“鬼”像个大头怪物,这就是古人想象中鬼的形象。“鬼”的原义为人死后的精灵,延伸为万物的精怪。

古人认为:人死为鬼,指人回到原来的地方。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如《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䰟(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鬼从厶,厶即私,神阳鬼阴,阳公阴私,《礼·礼运》:“列于鬼神。”注:鬼者精魂所归。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古人认为,鬼的阴气会害人,所以从厶,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纯阴底滞之气著人,为害贼者,有所伤也。”

《易·既济》:“高宗伐鬼方。”《诗·大雅》:“覃及鬼方。”传:鬼方,远方也。

后来把鬼看做人的异化,如屈原《九歌·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为赞美之辞。

现代汉语的“鬼”常用于指邪恶、恐怖的东西,含贬义。

“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如魑、魅、魂、魄等。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谄:谄媚。

义:所宜为也。指符合仁,礼要求的,应该去做的事。

勇:气也。气上涌而有胆量。会意字,从力,从甬,会力量充实之意。勇是使人充满力量的志气,勇由心生,故其异形字为“恿”。孟子曰:“夫志,气之帥也。气,体之充也。”

“勇”原意为勇气,也指果敢,胆大。如《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

勇后延伸为勇猛,凶猛。如《庄子-盗趾》:“勇悍果敢,取众率兵,此下德也”。

古代把有力气,有胆魄的人称为“勇士”,如《史记》:“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义”,“勇”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符合“仁”,“义”,“礼”,“智”的行为就叫“勇”,否则就叫“乱”。孔子曾说:“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祀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就是怯懦”。

孔子是支持祭祀鬼神的,他认为让百姓有精神信仰是治国智慧,他曾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但是,祭祀鬼神必须祭祀自己该祭祀的鬼神,不然就是谄媚,孔子十分看不起喜欢谄媚讨好别人的软骨头。

孔子还鄙视那些见义不为的怯懦之徒,君子不但要有情有义,还要有忠有勇。孔子认为人要“以义为质”、“义之以比”。

孔子曾说他有“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其中的“闻义不能徙”就是“见义不为”。

20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这个担忧依然没有改变,现在“见义不为”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十分惊令人担忧。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勇士丘逢甲

在福建西部的武平县和广东东部的蕉岭县接壤的一个小山村里,有座不起眼的客家围屋,它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

丘逢甲是客家人,客家人就是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举族南迁的中原汉人,他们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得不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养成了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丘逢甲的曾祖父开始,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不得不又跟随老乡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丘逢甲出生于台湾苗栗县。

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他誓不为日本奴,祭日本鬼,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地,生活,办学,参与革命。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丘逢甲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当时台湾属福建管辖)的注意,连称“奇童”,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

1885年秋,丘逢甲赴福州应乡试,未能考中。然后他在闽、粤周游了一些时日,结识了嘉应诗人王晓沧。同年春,返回台湾,仍随其父“佐课蒙童”,并发奋攻读。

1887年,唐景崧受朝廷委派,担任台澎道。他雅好文学,上任后,常在官邸举办“文酒之会”,请僚属、文士赴会,吟诗属对,极一时之盛。

丘逢甲素善诗文,又有“才子”之名,很快就被唐景崧罗致到幕府,受到赏识。唐景崧曾赋赠一联给丘逢甲:“海上二百年生此奇士,腹中十万卷佐我未能。”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不久,唐景崧将丘逢甲推荐到海东书院攻读。从此,丘逢甲与台湾上层人物的交往逐渐增多。期间,丘逢甲结识了陈省三、许南英、施士浩、汪春源等诗友。

1888年,年仅26岁的丘逢甲再赴福州应乡试,考取举人。第二年,丘逢甲首次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丘逢甲无意仕途,因此,在皇帝接见后,便告假返回合湾故里。

在京会试期间,丘逢甲结识了黄遵宪、温仲和等人,并和许南英有诗词唱和。丘逢甲在返回台湾途中,在上海作了短暂停留。并与几年前认识的嘉应诗人王晓沧再次相会。

同年秋,丘逢甲回到台湾,受到各界人士和亲戚朋友的热烈欢迎。唐景崧劝勉丘逢甲出来做官,但丘逢甲婉谢了唐景崧的邀请,只答应担任《台湾通志》的采编工作。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预见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实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自己担任义军统领。

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率全台绅民上书反对割台,表示要和桑梓之地共存亡,清廷不纳。

丘逢甲见无可挽回,倡议台湾独立,用“永清”为年号,建立“台湾民主国”。拥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还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只好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激战。

负责防务台北的唐景崧是个贪生怕死之徒,纪律松散,无心抗日,不久,基隆失守,唐景崧伪装成普通百姓离开台北去了福建的厦门,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丘逢甲得知台北沦陷,唐已内渡,气愤之极,在民族大义面前,丘逢甲不顾自身安危,率义军和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进行了大小20多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终因粮绝弹尽,死伤过重而撤退。丘逢甲多名弟子英勇牺牲。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抗日失败后,“不做日本奴,不祭日本鬼”的丘逢甲回到祖籍地(今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定居,常常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后顺应时代潮流,从支持保皇派逐渐倾向共和派,掩护同盟会会员的反清活动,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主讲潮州韩山书院。

他为了筹集资金,历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向侨胞筹募。在汕头,他创办了广东第一所新式学堂—同文学堂。此外,他还创办了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镇平县立中学堂。还在福建的上杭县创办了上杭县师范传习所等学校。

宣统三年(1911年)9月,广东光复,丘逢甲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11月,出席了南京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的会议,会上当选为中央参议员。

1912年,还在南京的丘逢甲突然抱病,随即南归,不久病故,年仅48岁,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需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论语史鉴:勇士、教育家——丘逢甲

很遗憾,丘逢甲的满腔热血无法唤醒愚昧无知的台湾民众,台湾是汉奸最多的省份,日本侵略军曾经想在台湾招五万新兵,竟然有42万人报名参加日军,虽然大多数人都不能如愿以偿地加入“皇军”,但他们还是为日本侵略军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至少有十几万人为日本军方服务。

在台南的安南区,有一座寺庙,里面居然供奉着日军的一名飞行员,实在令人不解,李登辉还公然称自己是日本人,十分可笑。

很多台湾人还以曾经被日本人统治为荣,孔子曾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样的“谄媚小人”并不会得到日本人的尊重。

丘逢甲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为“岭东四先生”。其诗风格上受杜甫、陆游诸家影响,充满爱国感情。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传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