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叶圣陶主张抄书?#新父母晨诵#(对话叶圣陶)6月25日 抄书

作者:朱永新教育观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

#新父母晨诵#(对话叶圣陶)</h1>

</h1>

为什么叶圣陶主张抄书?#新父母晨诵#(对话叶圣陶)6月25日 抄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月25日 抄书</h1>

一目十行下,或吞囫囵枣;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好。陶不求甚解,岂谓竟草草?何由莫草草?抄书径可蹈。提笔意始凝,并驱手共脑,徐徐抄写之,徐徐事究讨。细嚼得真味,精鉴乃了了,瑾瑜固惬心,瑕亦辨微小。此际神完固,外物归冥邈,罔觉渐移晷,不闻当窗鸟;佳境良难状,其甘只自晓。同好且过我,诗成寄伯老。

——《抄书》,载《叶圣陶集》第8卷,第322页。

萤火虫新语

主持:朱永新

抄书,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方式,又称抄读。有人曾经研究发现,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文章特别多的作者中,就有好几位是喜欢抄书的。如苏东坡就曾经抄过《汉书》《唐书》等,并经常鼓励别人抄书。鲁迅抄书范围更广,关于草木虫鱼方面就抄过《野菜谱》《释草小记》《释虫小记》《茶经》《耒耜经》《五木经》《谢承后汉书》《晋书》《台州丛书》和《易林》等。为校注《嵇康集》,还将其工工整整地抄了三遍。毛泽东也将《曾国藩日记》《西洋伦理学史》和《离骚》各认真抄了一遍。抄书的效果为什么好?叶圣陶认为这是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注意集中,意凝神聚,不会像读书那样一目十行,只能慢慢逐字逐句地写。这样自然印象深刻。对于抄书,我自己也有体会。小学时喜欢普希金的诗歌,就恭恭敬敬地用了一个笔记本抄了满满一本。后来碰到喜欢的文字,总喜欢摘抄下来。这些东西,慢慢地就注入自己的血液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