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研新成果:科研人员制备出生物玻璃可高效修复损伤皮肤

▲ 小鼠皮肤缺损模型的创面愈合过程。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图
7月6日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获悉,该院强磁场中心王俊峰研究员和福州大学张腾教授合作,成功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可高效修复损伤皮肤。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据介绍,该生物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硼酸盐生物玻璃的生物毒性,提高了玻璃的生物兼容性,并且显著促进了硼酸盐生物玻璃对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
——中国新闻网
2
冷泉拟杆菌降解藻类多糖促进深海营养和碳循环
▲ 在深海采集冷泉表层沉积物 课题组供图
7月1日,《环境微生物》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成果表明,深海冷泉拟杆菌可通过降解藻类多糖促进深海营养和碳循环。该成果为进一步了解深海微生物介导的物质能量代谢和碳元素生物地球循环研究提供了研究范例。
——《中国科学报》
3
口腔微生物平衡有助抵御新冠病毒
▲ 图片来源:中国科技网
近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全国口腔微生态学组组长、黑龙江省口腔微生态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马晟利教授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新冠肺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群改变”,相关论文被《自然》杂志子刊发表。这项研究成果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口腔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打破了口腔微生态平衡,最终使“脱缰野马”般的病原体由口腔闯入肺内,导致肺部合并感染。
——《科技日报》
4
27亿年前,地球就为生命暴发做好准备
▲ 研究中使用的有27亿年历史的钻石。Michael Broadley课题组供图
▲ 地球的岩层图,显示了钻石在上地幔形成的位置。Michael Broadley课题组供图
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地球大气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在至少27亿年前形成的,使得这里成为适合生命多样性暴发的环境。在戈尔德施密特地球化学大会上介绍这项工作时,首席研究员Michael Broadly表示,在古代岩石中发现的钻石,其中挥发性气体的比例与在今天地幔中的比例相似,这暗示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气中挥发性气体的比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也说明足够数量支撑生命的元素,在地球形成后不久就出现了,并且从那时起一直相当稳定。
5
火星南极地表下可能存在数十个湖泊
▲ 火星南极(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网络版上发表论文称,雷达数据显示,火星南极地表之下可能存在数十个湖泊,这表明火星南极下面的液态水可能比科学家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在最新研究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博士生阿迪亚·库勒和MARSIS联合负责人之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杰弗里·普劳特分析了15年来MARSIS开展的44000次观测提供的数据,结果在南极地表下发现了几十个与此前4个“隐藏”湖泊相同的雷达反射信号。
6
新研究称拔智齿会长期改善味觉
牙医总爱劝我们拔智齿,但其后果却令很多人担心:“拔掉智齿有什么后果?会影响味觉吗?”据近日发表在英国《化学感官》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科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拔智齿可以改善味觉,而且该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
来源:今日科协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