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在外国文物沈卫星主编光明日报社
光之道
《外国文物中的丝绸之路》是在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撰写的,当时首都是世界之都。29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位贵宾,彼此相距甚远,但有利于开放合作和共赢。当时,我正在读彼得·弗兰克潘(Peter Frankpan)的新书《丝绸之路:世界新史》(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作者是一位当代外国学者,他基于对丝绸之路正在复兴的认识,有意识地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发现丝绸之路在连接东西方文明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并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正在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复兴做出贡献。书中许多历史资料和观点,为东西方读者理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开放的思维。这触动了我对世界各地这一领域最新研究趋势的关注。
一
要观察历史,你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你需要不同的画笔来描绘历史。对于古丝绸之路来说,也应该有来自各个领域的声音,只有这样,历史才会更加完整和忠实。弗兰克·潘的观点毕竟是一个人,如果能邀请国外有代表性的专业人士来写古丝绸之路,这样的散文集就不会呈现出更多的角度、更多的论据、更多的外表。这个想法挥之不去,它开始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那么,您会选择哪些领域呢?我一遍又一遍地想着,最后决定从文学界的考古发现和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解释中切入。毕竟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博物馆是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所以这本书的名字是"丝绸之路上的外国文物"。
当然,还有其他几个因素促成了这一决定,所以让我在这里说清楚。
首先,"一带一路"从历史的深处看,文艺界最能把古今融为一体,承接中外,有世界共同的语言。从考古遗迹出发,可以让中外读者更真实地看到,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之间有着怎样的血脉延续和精神联系,从而打开一扇审视、欣赏和思考的新窗口。
其次,虽然对丝绸之路的考古遗迹和博物馆藏品有很多研究,但许多国家的许多作者的横向声音并不多,进行更集中和全面的扫描将是一个新颖的想法。此外,考虑到考古发现和博物馆藏品也是公众最感兴趣的,因此很容易接近读者。
第三,主体参与越多样化,就越需要多样化的声音共鸣。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就是要引进更多的外国专家、学者、实践者来发声。在中国已经说了很多关于古丝绸之路,如何引进更多的外国专家学者来发声,向世界讲述中国等国家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贡献,这是丝绸之路乃至"一带一路"传播的重要课题。如果说出版外文版,以"走出去"一书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有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与其他国家友好交流,突出中华民族早在丝绸之路时期,拥抱世界的开放态度,增强世界对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关注,为"和平"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我认为,这是我决心主动寻找加强对话、理解和相互信任的途径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2019年7月,我正公务出差南疆地区,沿着帕米尔高原行驶时,无论是红旗拉府口岸的喧嚣,还是塔什库尔干瓦汉走廊的寂静,仿佛在讲述新丝绸之路和固始路相继的故事, 这也为汇编注入了新的动力。
考古学是历史的显微镜,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古丝绸之路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信息、历史谜题和人文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物质、社会文化,是文文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山。
与中国对古丝绸之路的热点研究相比,国外文艺圈处于怎样的境地?特别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正在进行什么样的文物考古发掘?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新成果?博物馆中的藏品是否有新发现和展示?哪些专家学者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我怎样才能向他们表达这本书的定位和写作要求呢?......一旦在实践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幸运的是,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世界文化界在古丝绸之路上,考古学有了新的发现,研究有了新的拓展,收藏有了新的发掘,许多方面都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因此,当我真正接触到外国专业人士时,我发现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文物和考古领域的一座富矿。
不知不觉中,应邀稿件从桌上摘下几篇,要逐渐叠起来越来越厚,有时感觉来自各个国家的文章内容越来越充实,信息也逐渐变得清晰多样。我从国外专家的著作中发现,在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的全国,虽然有沙漠和大川、草原和戈壁、山村和泽国等上千道屏障,但陆地、海、草丝绸之路,在车里在高地屋顶和海洋深处的声音中, 在城邦和兴埠村之间,月亮、风帆、骆驼铃声,早已形成。与此同时,荣耀与衰落不断变化,新旧不断交替,重心不断变换,封闭的地方逐渐成为一座开放的城市,动人的故事在精致的瓷盘中传递,精彩的交流隐藏在丝绸灿烂的图案中。
最后,我选择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以色列、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印度等国的17位外国作家,包括大学和文化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也是文学文化界的行业领袖,他们都是权威专家地位,学术态度开放,来自各自的考古、 文化等领域将最新的发现和成果、新颖的观点、独特的研究视角、讨论过程严谨,在判断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可能"和"也许"这两个词,而不是匆匆下结论,表现出应该采取的客观、现实和务实的探究风格。
三
以海洋、城市、陵墓、港口等为核心的野外考古,是一项繁琐而冒险的工作,但背后也有令人惊讶的收获,如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的古铁雷斯教授和杰拉德教授,在研究了西班牙水域的考古发现后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结可能早在唐代就已经延伸到西欧, 而不是明朝晚期,这一重大发现将中欧陶瓷贸易的开始向前推进了500年。"巴基斯坦真纳大学的阿什拉夫和阿里夫,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前系主任Donnesip和印度喀拉拉邦跨学科考古科学研究所所长Cherian等专家的喜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
牛津大学考古学院名誉院士奈杰尔·武德(Nigel Wude)、美国大学安达分校人类学教授库尚巴教授、日本冲绳县教授等考古学家,他们在先进技术和仪器的应用方面堪称楷模,不仅大大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提出了科学和有见地的理解, 其结果充分展示了当代高科技在考古发掘中的作用。
善于以新发掘出的文物为研究对象和配套依据,结合历史文献,对古丝绸之路在演进过程中做出独特的诠释和规律的了解,是本手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专家包括法国马赛大学波特教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考古中心主任,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考古和硬币学系主任Hammett和Dowoodi。
还有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西奥·西多夫,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系主任莱迪,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家博物馆首席专家拉克马托娃,土耳其安卡拉哈吉·拜拉姆·魏利大学艺术学院吉莱·菲丹教授, 和阿尔派,土耳其总统府国家宫殿管理局的艺术史学家,以及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保守党和群众部负责人Kenzav。泰国文化部艺术局高级顾问Resuchat等专家为他们在国家博物馆的丝绸之路收藏感到自豪,丝绸,陶瓷,金银作为手工艺品遗迹的切入点,并告诉人们古代丝绸之路的深远历史背景及其无尽的魅力。
这些再次表明,近年来,国外对古丝绸之路的重大考古发现,各国博物馆都有更深入的挖掘和更多的专题展览,这不仅极大地引发了人们对几千年前这个繁忙的贸易通道的看法,也加深了人们对古代丝绸之路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认识, 经济、农业、手工艺品、城市建设等许多原创事件和细节变得更加直观、直观、清晰。更重要的是,它们弥补了历史记录的不足,刷新了学术研究的高度,为进一步探索和揭示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奥秘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可能性,也为人们真正感知其魅力找到了新的载体,更是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物质和精神血脉。
(作者:沈卫星,院长,教授,博士导师,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