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
在历代战争中,通过合理的定位,好的一句口号,胜过一支军队。
尊王攘夷的故事首次出现在中国东周的春秋时期,而“尊王攘夷”这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中。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维护君王的统治,排斥外族的侵略。而春秋时期执行这个尊王攘夷的主人公就是齐国的第一位霸主,齐恒公。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是齐桓公,他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争霸!
或许有人会问,竟然都争霸了,为什么不谋天下呢?当时齐国虽然强大,但远远没有强大到一家独大的程度。论人口及GDP,齐国或许也只占当时东周名义上辖下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谋天下自然不容易,就连争霸,都不能明目张胆,得有一个好的名目。只有这样,才能一呼百应,让其他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围着自己转,壮大齐国的同时,也做好天下警察的角色。
对外,东周依然和西周一样,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扰。对内,周王室越来越衰微,别说大的诸侯国,就连小的诸侯国有时候都去去欺负周王室。
齐国为什么不欺负周王室呢?这个问题同样可以放在东汉末年曹操的策略上。
“尊天子以令诸侯。”
至少,名义上天子始终是天子,不管你内心如何瞧不起,如何想取而代之。但力量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以维护天子名义发动战争,明面上诸侯都不敢反对。
这就是对内和对外的共同需求点。
管仲替齐桓公做的这个战略定位,甚至比数百年后的曹操高明很多。于是,齐桓公成了春秋时候的第一霸主。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过废除太子的动向,但是被齐恒公得知了。于是齐恒公率领诸侯君主在首止同周惠王会盟,齐恒公以天下诸侯的意向,确立了周朝太子的正统地位。
第二年,考虑到当初会盟首止时,郑国不出会,齐恒公率领联军前去讨伐郑国。后来周襄王即位,齐恒公同诸侯一同与周襄王的使者会盟,承认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在葵丘齐恒公和鲁国、宋国、曹国等诸侯国会盟,见证了宰孔代表周王封齐恒公为诸侯长,由此春秋出现了一霸。
齐恒公身为春秋诸侯长,有着维护华夏文明的责任。当山戎发兵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抵挡不住,燕国国君向齐恒公求救。于是齐恒公派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了孤竹,将山戎逐出燕国国境。当山戎攻占了刑国,毁掉了刑国都城后,齐恒公率军救刑国。齐国军队又一次成功击退山戎,还帮助刑国在夷仪建立了新的都城。另外齐恒公还率联军伐楚,逼迫楚国向中原的周王室进贡,楚国也加入了齐国的联盟中,尊齐国为诸侯长。
齐恒公的尊王攘夷一方面成功阻止了外敌对华夏文明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为齐国的霸业显得更加合理合法,后世就很多诸侯王效仿齐恒公。
当然,这个口号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战略上的“以力假仁”外,这也是当时天下的人心所向。